建议投诉 | 联系我们 | 关注微信 要闻日报 - 要闻日报是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你的位置:头条资讯

2018年6000多亿元保障云南跨越发展

来源:2019-01-30 | 人围观

  原标题:算算财政收支账——2018年6000多亿元保障云南跨越发展

  本报美编 郭金龙 制图

2018年6000多亿元保障云南跨越发展

支持“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

2018年6000多亿元保障云南跨越发展

高铁建设快速发展

2018年6000多亿元保障云南跨越发展

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8年6000多亿元保障云南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2018年6000多亿元保障云南跨越发展

推进云南产业发展   杨峥/图

  2018年,省财政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深化运用“出思路、想办法、抓推进、勤督查”工作方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理念,牢固树立“财”服从服务于“政”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谋划、开展财政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财政部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夯实财源基础、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税改革、加强财政治理,推动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有力服务保障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018年——

  ●财政收支双双圆满完成年初省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94.3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0.2%,增长5.7%。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074.9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0.3%,增长6.3%

  ●财政收入质量迈上新台阶,全省税收收入完成1423.2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4%,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129个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全部达到50%以上

  ●实现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省级源头整合,被财政部主办的《中国财经报》公布为中国八大财政改革新亮点之一

  ●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优化财政资源保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脱贫攻坚,支持滇池、洱海、抚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支持“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全国率先实现全业务、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

  ●在国务院落实重大政策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评比活动中,我省在财政预算执行、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库款管理、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预算公开等方面获得表彰。2018年5月,获财政管理绩效考核奖励

  ●在2018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省财政厅以《云南省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财政金融风险动态监测和及时应对机制》作为全国六大典型经验在大会上作了交流

  财政收支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汗水浇灌幸福花,辛勤耕耘结硕果。2018年,全省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升,财政支出结构持续优化,筹措资金的机制不断得到提升。

  2018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94.3亿元,同比增收108.1亿元,增长5.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23.2亿元,同比增长15.3%,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上升为71.4%,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129个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全部达到50%以上,财政收入质量实现新提升。推动出台《云南省地方财政增收留用及以奖代补暂行办法》,在全省州(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全面实施“增收留用、以奖促增”的奖补办法,兑现各地留用奖补资金47亿元,激发和调动了各地培植财源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全省税收比上年增加189亿元。

  2018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074.9亿元,同比增支362亿元,增长6.3%。其中,民生支出完成4475.9亿元,同比增长8.4%,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3.7%,提高1.4个百分点。

  为多方筹集财力,省财政厅不断健全资金筹措机制,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大力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截至2018年12月31日,云南省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451个,投资额11197.6亿元;有86个项目被财政部评为国家级PPP示范项目,投资额为2965.18亿元,示范项目数和投资额均居全国首位。争取中央新增债务限额682亿元,增长30.7%;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1567.2亿元政府债券发行任务,节约利息支出约27亿元,全省存量政府债务平均利率降到4%左右。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我省获得均衡性、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民族地区、生态功能区等4项主要财力性转移支付增长1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

  全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

  刚刚过去的2018年,让昌宁县翁堵镇阳旺田村立晒自然村村民鲁泽红满怀喜悦。在扶贫政策的扶持下,他成为一名养羊大户,全年卖了270多只山羊,纯收入10万元左右。一年间,保山市聚力脱贫攻坚的奋进步履中,像鲁泽红这样靠发展产业摘了“贫困帽”、走上致富路的贫困人口达11万多人。

  这一年,全省财政系统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全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

  精准施策,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3.03亿元,较2017年增长29.66%;省级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5.9亿元,较2017年增长40.3%。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迪庆怒江两州,争取中央安排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3年新增资金107.54亿元。资金投向突出深度贫困地区、特殊贫困人群,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政策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安排27个深度贫困县的整合资金比上年增长25.1%,其中专项扶贫资金增长69.2%,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强化资金整合、资金监管和完善扶贫资金绩效管理,破除县级“不敢整、不能整、整不动”等体制机制性障碍,实现财政涉农资金源头整合。累计下达中央和省级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70.3亿元给88个贫困县。此项改革成为中国财经报公布中国八大财政改革新亮点之一。

  综合施策,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完善管理机构和制度体系,实现政府债务统一归口管理。出台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方案,建立化债目标责任制,全方位多层次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牵头搭建云南省财政金融风险防范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对政府性债务实行项目资产、风险穿透管理,并将平台监测范围扩大到国有企业债务、金融机构及类金融机构,定期对全省政府性债务短期偿债风险进行监测;加强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组织和指导各地、行业和部门做好项目储备、申报等工作。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1567.2亿元政府债券发行任务,节约利息支出约27亿元,全省存量政府债务平均利率降到4%左右。督促地方政府在规定的限额内举借和偿还债务,并做好省本级财政专项预算调整方案公开工作,将政府债务收支、还本付息、发行费等全部分类纳入预算管理,依法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加大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在州(市)综合考评中的分值和占比,引导督促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管控政府债务风险。加强财政金融联动,建立财金运行动态分析机制,制定出台加强财政金融合作、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印发PPP项目财政支出统计监测办法,按季对PPP项目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逼近或超过10%的地区进行风险预警。全面规范基金管理、PPP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加强担保公司清理核查,切实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统筹施策,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扣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目标,严格落实国家环保督查组整改要求,安排节能环保资金186.7亿元,支持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积极支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筹措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31.3亿元,支持滇池、洱海、抚仙湖保护治理;通过预算安排和专项债券筹措资金22.7亿元,支持异龙湖等其他六大高原湖泊治理保护。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被纳入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范围,已获中央奖补资金15亿元。省财政新增安排资金6.1亿元支持全省治理淘汰黄标车14.7万辆。筹措资金2亿元支持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全省“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等。安排85.8亿元深入推进森林云南建设,支持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陡坡地生态治理336万亩,实现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生态补偿同标准和管护全覆盖。推动云贵川三省建立多省间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省内跨流域横向补偿。

  推动云南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云南的核桃品质好,希望能够成为代理。”“云南的食品吃得放心!”在第27届中国食品博览会暨中国(武汉)国际食品交易会上,云南展区成为热点,云南绿色食品“圈粉”无数。这次武汉食博会,云南共有18家企业参展,其中包括云南省2018年绿色食品“10强企业”2家、“20佳创新企业”8家。

  这一年,省财政推动云南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全面落实稳增长促发展政策。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着力保障高质量经济发展,制定出台《云南省财政厅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22条措施的实施意见》,安排资金195.7亿元,支持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园区、技术改造、降成本等,确保稳增长政策全面落实到位。争取中央车购税和预算内基建投资477.6亿元,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重点建设项目“四个一百”和工业转型升级“三个一百”加快推进。

  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落实中央和省“去产能”奖补资金1.9亿元,支持退出产能、安置职工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筹措中央和省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49.4亿元,支持实施棚户区改造13.9万套、租赁补贴6.8万户。积极支持4户省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9.8亿元支持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安排资金5.8亿元落实10136名国有企业办中小学、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差补助。

  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配合做好“降成本75条”措施落地,减轻企业、社会和个人税费等负担近884.5亿元,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动能。全面落实增值税税率调整政策、统一工业、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宣传文化等行业减免等一系列增值税优惠政策,及时完成2018年部分行业(先进制造和装备行业)增值税留抵退税15亿元。通过阶段性降低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费率,缓缴社会保险费和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援企稳岗等,全年为企业减负30多亿元。积极停征、免征和调整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政策,降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标准和停征排污费,全面停止征收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全年为社会减负45.9亿元。

  支持民营经济、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安排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资金7.5亿元,以“八大重点产业”和“三张牌”打造为突破口,支持“3个100”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20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1000个新一轮技术改造项目、工业园区建设等,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行业的发展。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双10条”措施,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扩大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规模,新增安排10亿元,累计拨付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20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金发放贷款近2.3万笔、286亿元。充分发挥省信用再担保公司和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作用,构建“政银担”合作和风险分担机制,新增涉农和中小微担保贷款113亿元。积极落实普惠金融政策,支持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8亿元,全省共扶持创业10.5万人,带动就业28.6万人。筹措安排资金17.9亿元,撬动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592.3亿元,全省3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家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享受到补贴政策优惠。筹措安排保险保费补贴资金5.5亿元,为317.4万头牲畜、2457.4万亩农作物、3.7亿亩森林提供价值1641.4亿元的风险保障。支持创业创新和招商引资,筹措资金9亿元,支持推进昆明市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建设。支持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工作。研究出台招商引资服务保障制度,支持招商引资大数据中心建设、世界500强企业引进等工作。支持昆明市成功申报全国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建设示范项目。

  全力支持打造世界一流的“三张牌”。打造“绿色食品牌”,印发《云南省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鼓励投资办法(试行)》,促进云南绿色有机农业及食品产业投资。下达“绿色食品牌”项目资金10亿元,带动云南农产品转型升级。安排绿色食品“10大名品”和“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奖励资金5250万元,激发绿色食品品牌创建积极性。筹措资金5.3亿元,推动粮食精深加工等,打造高原特色优质粮油产品及品牌。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安排中药饮片产业资金5亿元,重点支持中药生产、标准建设、品种培育等,推动中药饮片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安排重大科技专项(生物医药)资金1.3亿元,支持现代生物技术研发、医养平台建设等。安排5亿元支持“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建设,“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已于2018年10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打造“绿色能源牌”,安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资金1650万元,安排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专项资金5000万元,加快我省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投入达788.5亿元,较2017年增长16.8%。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筹措中央和省级资金25.6亿元,创新开展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和“美丽乡村+文化”试点工作。开展好美丽乡村和村级“四位一体”建设试点,完成300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任务。深入推进边境县30个村级“四位一体”建设和90个县市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筹措安排资金25.8亿元,支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国土综合整治等工作,建设高标准农田243.9万亩。筹措资金64.7亿元,支持全省25981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争取25个贫困县纳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获得中央补助资金4.2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统筹支持对外开放。积极筹措资金11.38亿元支持外经贸发展,重点支持了对外贸易、贸易服务和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支持边(跨)合区、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打造昆明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示范城市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经济新增长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设立30个境外商务代表处,支持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助推云南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建设

  2018年10月29日,怒江州开工重大项目31个,涉及4县(市),涵盖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脱贫攻坚、农业农村等多个领域,总投资40.81亿元。这批项目的开工建设,将为打造怒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夯实脱贫攻坚基础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是我省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建设的一个缩影。

  这一年,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家乡的变化有目共睹。

  着力支持“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前期工作,筹措安排省重点项目投资基金省级出资20亿元和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经费5亿元,助推重大工程项目打牢前期工作。筹措安排资金75亿元,助力全省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怒江“美丽公路”建设加快推进。筹措安排资金44.8亿元,支持建制村通硬化路、直过民族和沿边地区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27个深度贫困县50户以上不搬迁自然村公路建设,保障国省干线养护和农村公路养护等支出。筹措安排资金7亿元,支持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筹措安排资金20.4亿元,有序化解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并争取中央提前较大规模下达2019年偿债补助资金85.8亿元,比2018年增加67.9亿元。筹措安排资金30亿元,支持高效快速铁路网建设。筹措资金5亿元,持续推动扩大国际和地区航线,加快发展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安排省级补助资金53亿元,支持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筹措资金41.9亿元,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防汛抗旱减灾、落实河长制等。落实省级水利建设筹资政策,注资省水投公司20亿元,支持全省水利建设。此外,筹措安排资金2.7亿元,支持云南省电子政务、省党政专用通信二级网建设项目等。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22.5亿元,对15个特色小镇建设实施奖励。筹措安排资金6.4亿元,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昭通市入围中央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获得中央补助资金2亿元。积极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省级试点。

  持续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筹措安排资金16.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打造“三张牌”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筹措安排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5.4亿元,聚焦重点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支持实施生物医药、新材料、生物种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筹措安排技术创新及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7.2亿元,调动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的主动性、积极性。研究起草云南省财政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深化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全省财政科技投入通报制度,激励地方各级政府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支持人才强省战略,筹措安排资金2.5亿元,通过“平台+培养+引进”三位一体方式支持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建设,支持重点学科技术领域和优势产业发展领域遴选“两类”人才1911人,全省222家单位引进建立34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支持启动云南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探索建立财政支持人才工作的长效机制。筹措高层次人才生活补贴及培养激励资金8710万元,支持云岭英才计划实施。

  保障服务平安云南建设。持续加大政法部门经费保障力度,重点支持政法部门办案业务、装备更新以及“国家禁毒大数据云南中心”“立体化边境防控”“智慧检务”“智慧法院”等信息化建设,支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财物统管改革,加大公正司法保障力度,合理确定聘用制书记员经费保障标准,实行经费总额与人数总量的“双控”管理。

  扎实做好应急救灾工作。筹措资金17亿元,支持实施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成功争取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立项,获得中央补助资金9.1亿元。筹措资金8亿元,支持“11·0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过境灾情和灾后恢复重建。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初冬的午后,阳光照射在鲁甸县龙树镇中心卫生院,病人们纷纷走出病房,一边晒太阳一边拉家常。“不出镇就能把小病小痛解决了,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龙树镇村民张贵明说,如今有个头疼脑热的,家门口卫生院就能看病,省事又省钱。这是省财政支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个缩影。

  这一年,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更有“获得感”。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省教育支出达1082.8亿元,同比增长8.5%。安排资金176亿元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营养膳食改善计划。省级财政全额负担配套资金23.3亿元,支持88个贫困县全面完成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筹措安排资金15.8亿元支持全省中小学完成C级校舍加固改造。筹措资金12亿元,支持学前教育“一村一幼”工程建设和普通高中“扩容提质”工程建设。完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筹措资金63.4亿元,出台云南省改革完善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实施方案,公办省属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标准提高至1.3万元/年。安排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资金9.3亿元。大力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筹措资金33亿元,省级和州市高职院校生均补助经费达到1.2万元/年。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支持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奖、助、贷、勤、补、免”财政助学政策全覆盖。筹措安排资金13.6亿元,保障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培计划”实施,落实乡村教师差别化待遇政策,省级财政筹措安排资金5000万元,兑现500名乡村优秀教师奖励政策。继续推进迪庆、怒江和镇彝威地区学前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试点。

  支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筹措下达补助资金7.3亿元,对全省1373个乡镇卫生院、49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351个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推进综合改革等给予补助,对全省37390名乡村医生按照每人每月300元标准给予补助。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筹措安排资金54.2亿元,落实基本参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四重保障”政策。筹措下达补助资金24.6亿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55元。支持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公立医院运行保障新机制,支持云南省阜外心血管医院改革试点。筹措安排资金7.8亿元,支持全省新增4所甲等医院、40所县级公立医院晋级达标。

  系统支持促进就业创业。筹措安排资金12.9亿元支持就业创业。通过安排省级就业创业专项资金,如期完成全年“贷免扶补”扶持创业5万人、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5万人的任务。支持实施“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计划”,2018年重点培育建设3个省级创业园示范基地,落实奖补政策,支持社会投资机构通过直接购买或租赁已开发闲置房地产楼盘作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修订完善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就业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织密社会保障网。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全面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步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四连增”。筹措资金184.9亿元,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落实。有效衔接低保和扶贫政策,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3500元。提高失业保障水平,切实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筹措资金107亿元,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完善低收入家庭大病保障机制,提升医疗救助分层分类救助水平。筹措资金55亿元,支持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筹集资金5.3亿元,支持开展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筹措资金3.5亿元,统筹做好残疾人和儿童服务保障,以及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等工作。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落实建立孤儿生活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筹措资金3.3亿元,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筹措资金32亿元,积极做好优抚安置和退役军人经费保障。

  促进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资金11.4亿元,支持“六馆一站”举办免费公益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整合宣传、文化和旅游、广电、体育等部门相关资金3.73亿元,按照26万元/村的标准,支持实施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项目1433个,丰富边境贫困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全民健身工程,支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共同发展。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这一年,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政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稳步推进财政事权划分,积极研究省以下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积极推进专项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全面规范预算管理,建立起财政资金“能进能出”的决策机制,切实推进零基预算改革,着力构建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出台《进一步深化预算改革加强预算管理意见》,改进预算编制办法,强化项目库建设和运用,提高预算编制、执行的科学水平。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出了建立“一个意见+N个办法+1套规程”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框架,研究开展绩效目标前置审核,扎实开展绩效目标运行监控,改进和完善绩效评价方式。完成51个省级重大项目细化再评审,审减资金1.2亿元。首次组织开展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自评,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全业务、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云南财政综合预算管理改革在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中被国务院作为典型经验予以通报表彰。全力推进税制改革,深入推进增值税改革,全面落实增值税税率调整、统一工业商业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等减税措施,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省实现资源税收入29.43亿元。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调研,做好水资源税改革扩围准备。贯彻实施环境保护税法,促进纳税人减少污染物排放,助推最美云南建设,全省实现环保税收入2.13亿元。积极参与个人所得税改革,全力推进个人所得税法贯彻落实,让广大纳税人享受改革红利。配合全国人大、财政部做好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等税法立法工作,配合做好省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相关工作。

  提升财政治理水平。积极推动法治财政建设,被财政部评为“全国财政系统法治财政建设示范点”。积极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支持市场主体“网上申报、网上办理、网上永远公示”平台上线,改变涉企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围绕财政收支真实性、政府性债务管理、扶贫资金监管等当前的重点、热点问题,组织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开展全面自查自纠和重点抽查,通过“三大检查”促进各地提升财政管理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和财政支出效益。印发《关于对全省财政资金下达实施预警监督有关事项的通知》,在省本级实施预警监督,突出财政收支真实性、政府性债务管理、扶贫资金监管等重点。夯实财政管理基础,扎实推进我省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制度建立,首次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家底”和管理情况,提升国有资产管理公信力。抓实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财政干部队伍意见》,对全省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机制、用人导向、能力素质、严管厚爱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主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演讲比赛和“微党课”“微讲堂”比赛,积极推进“书香机关·书香支部”工作,不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健全完善“四级”党建工作责任链条和落实体系。以支部规范化建设为重点,落实落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要求,扎实推进“互联网+党建”进程,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以2018年全省财政系统“作风建设年”为契机,积极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氛围。树牢问题和基层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省县直通、双联互促”工作,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财政干部的良好形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记者 杨抒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