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0-02-05 | 人围观
2019上海广播民生访谈: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做客节目
海波:各位听众,大家好,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欢迎收听2019上海民生访谈,我是海波。
雪瑾:我是雪瑾。
海波:从4月15号开始到5月1号,我们开启为期17天,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携手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阿基米德FM联合推出的全媒体大型直播特别节目——2019上海民生访谈。
雪瑾:我们的节目会在阿基米德、 话匣子app同步音视频直播,大家可以通过节目直播帖参与互动。同时也可通过关注话匣子、直通990微信公众号、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东方网、澎湃新闻、新浪上海了解本次“2019上海民生访谈”具体内容。
海波:历时17天,上海17位委办局主要领导将陆续走进直播室,一起关注民生、聚焦责任。今天是第五天,为大家介绍今天来到我们节目的嘉宾: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
雪瑾:您怎么看待垃圾分类?
邓建平:2016年12月份,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这是关系到13亿人的居住环境,关系到垃圾的减量化、轻量化、无害化。去年习近平总书记11月份考察上海的时候强调,垃圾分类是新时尚,需要全民来参与,我关注了这件事情,希望上海要把这件事情抓紧抓实办好。我理解总书记说的新时尚,不是我们一个女士拿个时髦的包包的时尚,也不是我们男士穿一件比较好的西装的时尚。实际上是指生态文明的新时尚,实际上指的是提升一个城市的能级,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时尚,也实际上是我们市民群众提升文明程度的时尚。
海波:这个时尚从道理上理解,我们大家都理解,这次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上海两会上高票通过,本身意味着大家对这个事情,从道理上大家都明白。
邓建平:道理上部分市民群众是明白的,部分市民群众还只是从一般意义上的时尚,一般意义上的习惯,这个层面来理解的。我刚才说的第一个大的道理,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第二个是垃圾分类新时尚,我感觉是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的举措。比如上海这个城市,现在常住人口2400万,每天有500-600万的流动人口,一天要产生25000吨的生活垃圾,半个月就可以盖一栋金茂大厦。把垃圾分类好,有利于减量化,资源化,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
邓建平:一般老百姓这个方面不一定理解,我想多说一点。假如干垃圾跟湿垃圾不分开的话,它会污染空气,小区里面大家有没有感觉,垃圾分类没有分的小区,垃圾箱房旁边可能就是臭烘烘的,异味非常大。垃圾分类分得非常好的,定时定点,湿垃圾分出来了,垃圾箱旁边空气也非常好。另外干湿垃圾不分以后,在运输过程中,干垃圾湿垃圾混在一起,容易跑冒滴漏,滴漏在路上,夏天气味也非常难闻。干垃圾湿垃圾不分以后要填埋,那个老港填埋旁边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夏天味道还是非常大。最可怕的是干垃圾湿垃圾不分以后,焚烧的话湿垃圾水分非常高,炉温很难控制,炉温850度以下,有可能会产生二噁英。
海波:产生污染很多。
邓建平:对空气污染非常厉害,干垃圾湿垃圾不分以后要污染水体污染水质,小区里我刚才说了,干湿垃圾放在一起,污水流一地,分得清爽的不会流出来,不用的时候以桶换桶。另外干湿垃圾不分的时候,填埋的时候会产生渗滤液,渗滤液含有重金属,污染水体,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后对人身体影响也很大。
海波:另外一方面来说也体现了居民的文明素质。
邓建平:跟身体健康都有关系,这些道理很多市民群众还不是很清楚。还有污染土壤。一节电池假如在土壤里的话,对土壤危害要十几个立方米,还有几百年都不能消除这个危害。还有我们的塑料,假如不分类的话,可能降解的时间要几百年。玻璃的话,不知道要多少年降解。
海波:我们能体会到邓局焦急的心情。
雪瑾:观念上的转变还是有的,老百姓非常认同垃圾分类对我们生活未来环境是有好处的,关键老百姓在参与过程中,他可能会觉得具体怎么来分,具体怎么来做,关注点不一样。
邓建平:我们要把这些道理,对老百姓自己的,对老百姓家庭的,对子孙后代的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讲得透了,讲得深了,刚才市民群众听我讲了三点,还有一点就是占用土地资源。像老港只有15.3平方公里的废弃物处理基地,快满了是一个情况,我们通过种树防护林来减少影响,所以它大量占用土地资源,假如不分类,通过填埋,土地资源占用量也非常大,影响上海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通过分类以后,我们通过可回收物回收,一吨废塑料,可以提炼600公斤的柴油,这样就可以垃圾减量,实现垃圾资源循环利用。把这些道理跟老百姓讲清楚以后,我感觉到我们听众朋友听了以后感觉到确实垃圾分类我们一定要重视。
雪瑾:我们基本认识两点,一个垃圾是放错了,第二点生活中碰到一些市民去老港参观后触目惊心,马上会在日常生活中改善自己的习惯。今天节目不但可听,而且可看。前方记者来到了杨浦湿垃圾处置站,一起听听他在现场看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