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0-07-02 | 人围观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将满一周年,垃圾分类成效如何?在昨天举行的“2020上海民生访谈”中,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透露,上海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如今已从2018年的15%倍增到90%,生活垃圾分类成效显著,“三增一减”趋势明显。
日新增垃圾处置能力3450吨
以今年6月上半月为例,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成效显著,三类生活垃圾的回收量或分出量明显增加:可回收物回收量为6813.69吨/日(同比增长71.09%),有害垃圾分出量为3.3吨/日(同比增长11.2倍),湿垃圾分出量为9632.13吨/日(同比增长38.52%)。
经过精细化分类,更多“藏”在干垃圾里的其他垃圾被分了出来,干垃圾变“轻”了。6月上半月,上海干垃圾处置量为15518.24吨/日,同比下降19.75%。上海的垃圾填埋处置比例也进一步下降,今年5月,该比例已下降至20%。因为分类细致、纯度高、质量有保障,分出的垃圾得到了更高效的资源化利用。截至5月,上海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35%。以浦东黎明湿垃圾厂为例,湿垃圾产沼量从50立方米/吨提升到80立方米/吨,产沼发电量达140千瓦时/吨以上。
上海的人居环境也因垃圾分类而越来越好。以某焚烧厂为例,垃圾分类后二噁英监测浓度在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又下降约90%。
不过,上海垃圾分类工作仍存在不足。比如,针对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宣传还不够,单位分类达标率低于居住区,湿垃圾处置能力还存在缺口,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出路仍不稳定,个别垃圾清运车辆还存在“跑冒滴漏”现象,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上海垃圾分类逐步由攻坚战转入持久战。邓建平表示,今年,上海将通过党建引领、社区自治、广泛动员,居住区(村)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力争达到95%,示范街镇力争达到85%以上。同时,上海将不断完善两网融合体系和处置能力建设。今年将完成6000个可回收物服务点、170座中转站和10座集散场标准化审核;培育一批功能型资源化利用项目,确保低价值可回收物出路稳定。
今年,上海还计划新增干垃圾焚烧能力2000吨/日,干垃圾焚烧总能力达2.13万吨/日;新增湿垃圾集中处置能力1450吨/日,湿垃圾就地处理能力500吨/日,湿垃圾处理总能力达7000吨/日;预计今年年底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此外,上海将结合土壤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工作,研究制定湿垃圾利用产品推广政策;督促各区制定实施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补贴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十三五”末城市公园达400座
邓建平透露,为不断增加市民的生态获得感,今年上海将新增城市公园50座,到“十三五”末,全市城市公园总数将达400座。截至2019年,上海已建成绿道881公里。预计到今年年底,上海绿道总长超过1000公里。此外,今年年底,上海森林覆盖率将达18.2%,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截至目前,上海有352座城市公园、7座郊野公园、4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再过5年,这个数字翻一倍都不止。到“十四五”末,上海各类公园总数将力争达到1000座,形成国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打造一座多层次、多要素的“公园城市”。
在以城市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城市公园群外围,还有一条绿色“项链”。经过20余年建设,上海已建成绿地面积约3800公顷的环城绿带。这条绿色“项链”上“挂”着顾村公园(一期)等20余处适合居民休闲游赏的公园及休憩绿地,形成了以植物景观、名胜古迹等为主题的环城绿带“十景”。
既要有大规模、高水准的公园绿地,也要有老百姓身边的“绿色获得感”。近年来,上海“见缝插针”挖掘城市中的边角地块,到2019年底已建成151个街心花园。今年,又有50座街心花园计划落成,预计到年底,上海街心花园数量将达到200座以上。这些贴近市民的小型绿色公共空间,有效提升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的均衡性。“美丽街区”也是市民生态获得感的有机补充。近两年,上海已建成215个美丽街区,今年还将完成100个以上的美丽街区建设,覆盖街巷里弄、中小马路、中小河道,成为上海打造“世界会客厅”的重要载体。
不仅公园数量喜人,上海还为市民准备了丰厚的公园“礼包”——逐年加大公园免费开放力度。截至目前,上海在册城市公园有352座,90%以上的公园已免费开放,仅有19座专类园、古典园林收费。这份“礼包”还在不断扩容中。上海已在研究加大公园免费开放力度,逐步减少收费公园数量、降低公园门票价格,让更多市民群众享受绿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