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9-09-18 | 人围观
2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但是对于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而言,却举足轻重、非比寻常。20年前,成思危先生的“一号提案”使创业投资从一个概念成为了一项事业;20年后,一批批投资人和创业者前赴后继,使这项事业成为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力。
根据行业数据,1999到2000年,国内VC、PE每年投资额接近20亿元人民币,现在是每年将近1万亿元人民币,是20年前的500倍。1999年中国GDP将近9万亿元人民币,2018年则是9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0倍,在水大鱼大的时代风口,风险投资机构和众多风险投资人们一次次站在风口浪尖,一次次浮沉在周期中,以资本助力产业,支持创新创业,为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回首过去20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从无到有,迎来了长足发展。一大批优秀机构在经济发展的助推下迅速壮大。予人玫瑰,手有余香。20年来,一些知名创投机构脱颖而出,联创永宣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上海联创(NewMargin Capital)成立于1999年,由国家计委、经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基金会以及上海市政府共同发起设立,是中国最早从事风险投资的本土创投之一,亦是国内极具竞争力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之一。2006年顺应股权投资发展改制成管理团队持股公司,2011年正式成立北京联创公司。公司以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为核心,跟随国家产业政策,致力于成为中国卓越的价值投资者,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和传统产业转型;通过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环保清洁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模式、战略资源等领域的行业聚焦与深度研究,挖掘可成为行业龙头的优质企业,以赋能式投资帮助企业发展。经过20年的发展,资产管理规模超过400亿元,投资了400多家企业,IPO及并购成功退出80余家,其中包括新浪、中国网通、亚信科技、郑州煤机、远望谷、金风科技、卓郎智能、东江环保、蔚来汽车、腾讯音乐、广汇汽车和西部矿业等,同时控股一家智能制造龙头上市公司哈工智能。
联创永宣董事长、创始合伙人艾迪
2019年9月我们有幸采访了联创永宣董事长、创始合伙人艾迪女士。作为一位投资老兵、风险投资行业领军人物,艾迪女士如何看待当前的市场环境?她未来看好的领域有哪些?……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艾迪女士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
证券之星:如果用几个词,对过去20年风投行业做一个总结,您觉得用什么词合适?为什么?
*艾迪:作为国家最早批准成立的创投机构之一,联创成立于1999年,非常有幸地见证过去20年中国创投产业的发展。对于过去二十年创投行业的发展,总结起来,最核心的观点有两个:
第一个是水大鱼大。
何为“水大”?指的是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全面高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中国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世界上国民经济体系最完善的国家。2018年,中国的GDP总产值更是达到90.03万亿,且依然保持6.6%的较高速增长态势。
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创投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崛起壮大就是所谓的“水大鱼大”。
对于“鱼大”,宏观来看,一组中 美创投行业数据对比可以给我们带来更为直观的理解:
对这组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首先是绝对值,2008年,中国的融资规模仅为美国的六成左右,投资事件更是不足1/3,但到18年,我国的融资规模已经超越美国,投资事件数量也达到美国的90%以上;其次是增长速度上,数据表明,过去10年间美国投资事件的增长不到2倍,融资规模的增长约为3.4倍,而中国投资事件则增长5.4倍,融资规模更是翻了8倍以上。这是十分令人震惊的增长速度。
同时,微观来看,我们每一家行业内的机构也都能深刻体会到国家的经济增速以及结构转型给整个行业带来的独特发展契机。举例来讲,联创是1999年由国家计委、经贸委、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的,类似于现在的政府引导基金。当时2亿元已经是比较大的资金规模,是国家用于扶持发展创新型企业,比如信息与互联网、环保与清洁能源、新材料、新商业模式以及对中国经济有影响力的稀缺资源,也是我们的起点。发展至今天,联创的管理规模已经超过400亿,投资扶持过的企业也超过了400家,这不得不感谢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才使得我们有机会基于之前的起点充分地成长。
不过,虽然联创过去20年的发展已经可观,但横向来看,我们也看到创投行业更大的机会和空间。可以观察到,目前的政府引导基金,不论是诚通或者国开行,基本资金规模起步已经在2000亿,是联创初创时的千倍,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实力与支持科技发展的意志,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给了创投行业未来充分的想象空间。
第二点我要讲的则是回归本质。
联创最初设立的初心是为了支持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类产业,扶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去所投的项目中,无论中国网通,还是汉王科技,都是国内自主技术研发的典型代表。
但20年走来,联创也曾在面对市场变化和产业行业方向调整时犹豫抉择,也曾在穿越行业周期的时候经历各种泡沫和行业洗牌。特别是,2012年前后,在国内普遍商业模式创新的浪潮下,风口项目在市场上一轮又一轮的广泛流传,但最终,正如大家所见,很多当时所谓的风口项目在之后经济发展的大浪淘沙中基本都失败了,甚至很多已经发展至独角兽级别的企业也没能坚持下去。
联创认为投资需要回归“价值投资”的本质,需要保持设立以来的初心,要坚守一直以来的高新技术产业阵地,关注科技为主导的商业模式,重视企业的真实科研能力,持续投资那些重视高新技术的企业和硬核科技企业,包括“科技+实体”模式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半导体技术、生物医药、医疗服务以及大消费等领域的企业。
证券之星:近几年来中国投资行业也遇到了比较大的调整,不少投资机构都陷入了瓶颈,在您看来投资机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艾迪:首先是对自身投资逻辑的坚持。创投行业发展二十年来,随着市场热度的提高,出现了一些盲目跟风的情况,比如有GP曾放言专门投资90后或者专门投资o2o,但其并没有对相关行业进行深入研究以形成自我判断,最终在几家或是十几家企业的投资失败后,甚者这个GP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我们还是需要坚持自己对行业的深入研究和独立思考,不跟风、不追风,坚守自己的投资逻辑。
其次,我认为走得长远还需要拥抱市场变化的能力。投资一定是一个强政策相关行业,特别现今中国,各类金融市场的规范在不断建立健全的过程中,机构需要长久发展一定要具备不断调整适应国家宏观发展路径及整体规划的能力,持续调整自身以拥抱宏观经济市场的环境变化。
再者,机构的长久发展一定离不开团队的打造。在投资这个轻资产、重人才的独特行业中,无论怎么强调团队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联创发展的20年来,我们时刻意识到精英人才和专业化团队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特别感谢联创一直以来稳定、有能力且资源互补的创始团队,正因为创始人冯涛及其他合伙人们稳如定海神针一般,才保证联创这些年来稳定地发展。
最后,我想强调的还有责任和担当。这个责任担当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一家企业对国家以及社会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感,联创自创立以来,一直积极配合国家意志和战略,布局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方向,配合国家能源、环保以及科技等多领域的策略方向;二则是作为投资管理者对投资人以及被投企业的责任感,我们坚持认为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是我们的天职,因此我们一直坚守严谨的投资决策流程,保证投资判断的公正审慎,充分论证决策的可行性,同时,在投后管理上,我们也建立自己完善的监管服务体系,切实做到项目不仅投的好,也要管的好,贯彻对投资人和被投企业负责到底的决心。
大家都说,投资是“科学加上艺术”。总结起来,创投行业的成功,离不开对行业的深度理解、对市场宏观环境的准确认知、对人力资源的支撑把握,对市场资源的有效调配以及机构自身的责任担当。
证券之星:过去联创在发展过程中是否也遇到过困难时期,在困难时期您做过最印象深刻的决定是什么?
*艾迪:在20年的发展中,联创面临过很多的危机。总结下来,我觉得有三点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是联创设立之初,我们早期投资了新浪,但互联网初创企业不盈利,怎么退出是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联创团队提出了一个非常创新的方式-搭建VIE架构,实现海外上市。要知道,在当时背景下,海外上市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面临政策风险、境外认同、架构搭建等诸多的不确定性,但幸亏最后团队一起趟出了一条路,实现了新浪美股上市。这次海外上市,是中国第一个VIE结构,跑通之后,对中国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之后有200多家中国企业通过这条路去了美国,从美国市场融到了资金,从而得到发展,解决了整个科技企业早期不能盈利而能生存并把规模做大的问题。
二是联创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矿业基金退出难问题。我们之前成立的一只能源基金,在投资完成后遇到大宗商品价格下行,整体行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基金的退出也不及预期,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压力。是割肉止损轻装上阵,还是死磕下去通过投后管理把业绩做好,是我们当时面临的一个选择。
我们相信团队在稀缺资源、矿业领域是对行业有深刻理解和判断的,并且这种理解和判断在之前的投资过程中是经历过洗礼和考验的,我们做出过一些成绩,也完成过一些好的项目,例如西部矿业、东江环保等。在不断的坚持下,目前我们投资的企业中,有申报IPO的,也有在做并购、在融资的。并且,前段时间,大宗商品逐步回暖,我们相信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以我们的经验和责任心,有信心给出妥善解决方案。
三是联创目前做面临的战略转型。2012年起,国内强调商业模式创新的浪潮兴起,市场上涌现很多行业风口,相应的,资本市场上逐渐出现泡沫,但联创始终固守深刻的投资逻辑,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坚持投资以硬科技为本的企业,重视实体经济,关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及科技创新项目。现在,联创还将从原来单纯的财务投资向产业投资转型。目前,在智能制造领域,我们联合哈工大已经做了一个经典的案例——哈工智能,目前已经是行业龙头公司。这个案例中,我们不仅是投资人,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人,除了资金外,我们还将管理、资源都向产业输出,围绕上市公司打造一个投资的生态。
证券之星:从项目角度,您投过的最引以为傲的项目和错过的最惋惜的项目分别是什么?
*艾迪:联创至今已经投资过的400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基于深刻行业研究和独立判断做出的选择,都是引以为傲的。目前已经有80多家上市,其中不少为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例如远望谷、达华智能、金风科技、西部矿业等。
做投资,总是会有遗憾的。有的错过了,有的卖早了,这都是不可避免的。最重要还是坚持自己的理念和纪律,不跟风,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对投资人负责。
证券之星:我们知道,艾总您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投资人,对于投资,您有什么比较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艾迪:投资就是认知的变现,人脉的折现。要想成为一个优秀投资人,必须做好两件事情:
一是,对行业的认知。首先,需要细腻深刻的行业洞察力,要重视行研,对每个细分领域有深入的理解,此外,还要保证更宽广的格局和视野,要比其他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解行业未来3-5年的变化,这样才敢投。例如,我们之前投的哈工智能,也是对智能制造行业深入了解研究之后,包括跟哈工大团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之后,才决定下手去做。
二是,对行业人脉的折现。以前,创业者都是比较年轻的,主要关注商业模式的创新,或者是大机构的从业者出来创业。现在不一样。随着科创板的设立,投资的重心向“技术研发+科学家团队”转移,寻找潜心研究技术,同时又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我们在找这样的团队。所以说,人脉关系能够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们成为朋友,然后我们才能投资那些优秀的公司。
证券之星:您觉得现在做投资跟10年前做投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作为投资人需要做什么样的改变?
*艾迪:现在相较于10年前,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业和投资的专业门槛提高了。
十年前,无论是创业,还是创投,投资门槛都不高,因为那时候套利空间更大,机会主义比较盛行。有钱就可以做投资人。
现在明显不一样。一级、二级市场倒挂了。机会主义越来越难。这就要求投资人做出改变,从单纯的财务投资转型为产业投资,为企业赋能,帮助企业成长,参与企业的管理。就像我之前说得那样,你必须要对产业有深刻的理解,你才有能力来做这件事。所以说,现在对投资人的要求比较多了。
证券之星:未来您看好哪些领域的投资,联创永宣做了哪些布局?
*艾迪:联创看好和关注的领域依旧与我们的初心和公司战略相适应,主要关注硬核科技、自主可控的高科技企业、卡脖子的企业,具体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医疗健康、5G、半导体、新消费(抗周期)等,这些都是我们布局的重点。有些重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实际上,就我们联创而言,在成立之初,就一直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国家缺少什么、需要什么,联创就为国内相关的企业提供帮助。
比如说,联创成立早期的时候,做海外并购,就投过东南亚最大的钾肥矿。因为,中国是钾肥稀缺的国家,60%依赖进口。又比如,由于中国当时的黄金储备量偏低,联创因此投资了金矿。
所以说,联创一直是坚决响应国家号召的,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不仅对投资者、投资项目负责,还对国家、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价值。
证券之星:很多人都说现在是资本寒冬,您如何看待现在的市场环境?
*艾迪:我是比较认同这个观点的,最近两年创投行业确实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因为无论是融资市场,还是投资市场,都出现了紧缩的情况。
一是,投融资市场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可能用数据来说明会比较直观。
融资方面,2019上半年,VC募资893亿,同比下降50%;基金数量241支,同比下降44%。投资和退出的金额和项目数量方面,也都近乎腰斩。
二是,资源向头部机构倾斜。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募资额较大的创投机构依然是头部的几家,前十大机构总募资额约430亿元,占整个创投市场募资规模的一半。
尽管如此,我们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联创始终认为,中国市场依然是最好的市场,最有活力的市场。对于创投行业而言,资本寒冬也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让一些盲目的投资者退出,让那些更加专业、更加冷静的机构生存下来,优化资源的分配,投资出更优质的项目,培养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证券之星:科创板的设立对行业会有多大的影响?
* 艾迪:科创板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它对科技企业和创投机构的支持力度都是空前的。大家都说创新、创业,我觉得还有创投;因为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离不开创投的支持。
从数据来看,创投机构是支持科创企业的中坚力量。据不完全统计,28家科创板企业背后,有174家创投机构参与投资。
所以说,科创板的设立,对创投机构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我们知道,创投基金最终是要退出的。科创板正好把创新、创业和创投三个环节打通了,为创投机构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生态圈,从此也有了一个非常好的退出机制。
此外,科创板主打硬科技,在目前受理包括已上市的企业中,重点行业分布为信息技术企业,生物科技企业,高端装备企业和新材料企业,基本和创投的重点赛道是吻合的。因此科创板的设立,因为其坚持科技创新的特色,还将进一步引导投资人向硬科技倾斜,帮助科技创业更好发展。
再者,科创板估值特色,也给了创投机构与资本市场新的思考角度。可以看到,就同行业而言,科创板企业估值明显高于A股主板市场。科创板喜欢科技门槛高、想象空间大的企业,同时,估值方法丰富,因企而异。这为创投今后的投资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我们联创投资的项目中,目前已经有1家企业完成了在科创板上市,另外还有几个项目在排队当中。
证券之星:投后管理也是投资工作中的重头戏,投资机构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投后管理上,募投管退这几块工作怎么来保持攻守平衡,它的关键点在哪里?联创永宣是如何有效把握这个平衡的?
*艾迪:投后管理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人们都说,投得好,不如退得好,但退好的关键其实在于管得好。
以前我们在退出方式上过于依赖IPO。在2019年上半年,我国通过IPO退出的案例数占总退出案例量的59%左右,而并购、股权转让和回购均占比不到20%,对比美国5%左右的IPO退出比例,这一模式也是十分不健康的。
不过,这样的数据却比较有代表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投资人思维体系中唯IPO至上的逻辑。有项目实现IPO是每家投资公司值得骄傲的事情,但IPO的窗口期不稳定,而且能否通过IPO将项目以一个很好的价格在二级市场卖出则是个非常不确定的事,特别在现如今,国内资本市场IPO困难,美港股市场70%以上项目破发且普遍日交易额不超过20万美金的情况下,投资人即便在项目上市后可能依然面临退出困难的窘境,不仅投资收益不能保证,变现甚至也十分不易。
国内机构目前对投后管理的重视度普遍不足。目前75%左右的机构投后人员配置在1-5人之间,且多以PR、HR、财务和法务为主,对比各个机构阵容华丽的强大投资团队,这显得十分不足。进一步,大量机构在做投后工作更多关注的是监控风险,或者对被投企业的服务,却不以机构自身退出为目的,具体表现为缺乏机构整体考虑,甚至很多项目明明出现问题,却还为了账面浮盈而不能果断退出。
分析总结行业在投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后,联创目前摸索出一套自己对投后管理的独特管理逻辑,首先对于投后管理这个环节一定要充分重视,不仅要关注被投企业的监控和服务,还应以退出为目的,彻底将投后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
其次,我们也内部统一思想,转变投资逻辑,投资企业的过程中,不仅作为财务投资人出现,后期也将通过自己的资源帮助企业整合发展,帮助被投企业真正获得长期盈利能力;
最后,我们认为,投资项目的好坏不仅与投资相关,更多地要和投后管理挂钩,投后工作到位,不仅有可能帮助机构从问题项目中获得收益,也会极大帮助机构打通股权转让、回购等项目退出通道,负责任的讲,为一家机构最终带来最大收益的明星项目,靠投更加靠管,如何扶持和帮助企业成长才是创投行业应该提升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