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9-07-01 | 人围观
穿着红色冲锋衣送货的“国安侠”曾是社区一景,但随着国安社区停止配送服务,这种场景成为过去式。从急速扩张到遍地开花,再到如今的全面收缩,只有短短的3年时间。而在国安社区急放急收的背后,恰恰体现出社区商业不能“挣快钱”的基本规则。
“急先锋”国安社区折戟
“想要买东西、洗衣服还要亲自到门店去,国安社区已经没有吸引力了。”王女士曾是国安社区的忠实用户,但如今,她和它的交集只剩下没用完的洗衣卡。
国安社区一度被称为社区商业扩展的“急先锋”。其在2015年7月于椿树街道开出第一家店之后就开始急速扩张,最鼎盛时期在京拥有300多家门店,服务人口超过1000万,基本实现五环以内所有街区服务全覆盖。但今年年初,它只剩下近80家店了。
近日,国安社区通知用户停止线上业务。短信通知中写道,由于国安社区调整,所有业务将转移到线下门店,线上APP将不再接受下单业务处理。
记者查询国安社区APP发现,线上平台已经看不到各类商品信息,只剩下洗衣服务、家政服务等几个模块,其中大部分都是第三方企业提供的。国安社区电话下单热线一直无人接听,记者在APP上下单洗衣服务后,也一直没有接到工作人员的电话。
东五环一家国安社区门店店长说,目前门店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其他员工都已经离职。“看样子撑不了多久了。”他感叹。
其实,今年年初,国安社区就已经开始收缩业务,在北京不仅有三分之一的门店已经关闭,其自建的“国安侠”配送队伍也换成了第三方物流“达达”,并将24小时随时配送更改为仅在白天固定时段配送。如今,商品配送服务更是完全停止。
停止线上服务后,人们只能到门店里消费。但记者走访发现,门店销售的商品主要是酒水饮料、米面粮油等,没有消费频率更高的蔬菜生鲜,相比周边超市并没有明显的吸引力。
瓜分社区“蛋糕”得接地气
近几年,“互联网+社区”的概念站上了大风口,曾经由传统超市、“夫妻店”为主的社区商业版图发生巨变,闯入了不少新巨头。
但记者在盘点后发现,如果想成功存活下来,光铺覆盖率是不够的,社区商业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是要接地气。
和国安社区在街面位置租大面积门店相比,每日优鲜选择的是以前置仓的形式作为打通社区“最后一公里”的站点,这些前置仓通常位于社区周边较为偏僻的位置,租金相对较低不说,而且仅拥有仓储功能。虽然没有显眼的招牌,但保证了配送速度,又节省了开店成本。
作为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样本,盒马2017年进京以来,已经开设26家门店,虽然海鲜是盒马诞生之初的最大卖点,但它的经营策略一直围绕着“本地化”三个字。在西城区手帕口南街,盒马红莲店经过改造,变身京城首家盒马菜市,为适应周边居民消费习惯,门店增加了散称蔬菜的比例,变得更接地气。而在常营等地区,盒马虽没有开设门店,但以设立前置仓的方式主打线上业务,以更低的成本覆盖到了更多社区。
面对新的社区商业对手,一向稳扎稳打的传统超市近两年也在主动转型。物美联手多点实现了数字化升级,打通了线上和线下购物场景。数据显示,2018年多点用户数增长了2.3倍,订单量也取得两倍的增长。
这个领域不宜“赚快钱”
长期以来,社区商业的特点是本小利薄。这么多巨头带着资本涌入,是否会重蹈其他各领域“先烧钱后收割”的覆辙?
一位业内人士说,鉴于社区商业的分散性和长久以来市民形成的消费习惯,这一领域内很难出现类似于滴滴、摩拜、微信之类占有绝对地位的巨头。
同时,无论是传统商超,还是新零售品牌,其最终的目的是便利居民生活,这并不是一个“挣快钱”的领域。这位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应该从前端扶持引导企业“挣慢钱”。
记者了解到,为了扶持便民商业发展,本市财政近几年来每年都会提供资金支持。根据市商务局2017年9月公示的商业流通发展项目资金明细表,国安社区连锁便利店建设项目获得250.96万元的资金补贴。根据市发改委公示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商业便民服务设施项目,国安社区9家门店在2017年共获得193.99万元补助金额。但是如此规模的资金补助并未让国安社区将便民服务维持下来。
相比之下,有更多超市在资金的助力下提升了顾客体验。获得125.93万元资金补助的物美海淀区联想桥店加入了理发、餐饮等便民服务业态,满足了百姓更多需求。改造前,这家店每个月净亏损超过100万元,但改造后扭亏为盈,截至2018年10月,该店利润同比增长113%,整体业绩增长49%。
业内分析,不少新业态在资本的推动下,靠“烧钱”实现了快速扩张,但往往缺少精细化运营。在快速扩张前,应该稳扎稳打做好基本功,经得起时间的历练,才能长久在社区商业中扎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