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6-07-17 | 人围观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交往不断推进,两岸婚姻逐渐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陆配家庭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宁区的两岸婚姻家庭有近400对。
为使陆配家庭进一步融入当地生活,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2015年12月,长宁区成立沪上首家“陆配家庭关爱指导中心”。“中心”是以文化沙龙为活动形式,定期开展政策法规解读、台海形势讲座、家庭育儿心得、国学礼仪修养、结伴旅游交友等传统文化交流活动。
“感觉终于找到组织了,终于有人关心我们这一群特殊的人群了!”这些陆配家庭颇为感慨,“我们这些大陆联姻的家属一起多沟通,多了解,互相帮助真是太好了。”
陆配家庭关爱指导中心调查发现,以前是台湾男人娶上海女人的两岸婚姻比较多,如今上海男人娶台湾女人的家庭也多起来。
张晶晶是上海人,她和台湾先生认识近20年,结婚也快8年了。“上海女人都比较强势,而台湾习俗是男性为主,我们结婚后,两岸差异磕磕碰碰摩擦不断,终于熬过七年之痒。”
谈起这7年,张晶晶感慨不容易。“以前做姑娘时,在家什么事都不做,现在小到洗衣做饭,大到装修房子,教育孩子样样亲力亲为。当然,不是我老公不做,因为老公在上海一露出‘台湾腔’,出去买东西,一定比我出去买贵很多。”
张晶晶所感受到的文化差异和一些偏见,并非她的个案,颇能代表一些陆配家庭的共同感受。
陆配家庭关爱指导中心为这400对家庭建立了人员信息库和微信群,凡是中心成员都加入这个微信群,一方面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和需求,另一方面也便于他们及时沟通交流信息,增进互相了解信任。
“对陆配家庭反映的一些诉求,我们会搭建相关平台畅通表达和参与通道。”中心负责人表示,为加强沟通和服务,了解陆配家庭的所思所想,以尽量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长宁区台联会将会同区政协台胞台属界别合作,建立台胞台属社情民意直报点。通过政协界别平台交流对话和座谈方式,汇集自我意识,启蒙自身权益,挖掘群体价值,及时反映诉求。“我们将畅通表达和参与通道,努力为陆配家庭排忧解难,让越来越多的陆配家庭和子女加深对大陆的感情。”
很多陆配家庭为子女就学问题而发愁。陆配家庭关爱指导中心开展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比如提供“台胞子女入园入学的条件”等咨询服务,受到了陆配家庭的欢迎和好评。
徐琳的儿子是台湾籍,去台商小学读书接受台湾式的教育,每天往返校车时间将近3个小时。
儿子进入台商小学读书后,徐琳发现,班级将近有一半孩子来自陆配家庭。第一次家长会,她明显感觉到台湾妈妈和大陆妈妈不能融入在一起。
随着上海男人娶台湾女人的家庭增多,大陆妈妈和台湾妈妈之间由于观念意识和生活习惯差异难免会产生些误解和隔阂。
而陆配家庭关爱指导中心正是致力于搭建两岸民间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桥梁,目前,中心已策划、组织了3次喜闻乐见的联谊活动,“两岸一家亲 共叙海峡情”迎三八联谊活动,“我与春天有约”——游园赏花参观学习活动。通过参加活动,中心姐妹们手拉手、心连心,一起坐下来聊聊天拉近距离,彼此成了好朋友。
“我们的宗旨是以两岸同宗同源的传统文化沙龙为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乡情亲情和友情。”中心负责人表示,两岸婚姻不断增多。这部分群体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等特点,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也强,要走进他们的家庭,打开他们的心扉相对较难。接下来将在区台办的指导下,借助各个街镇和居民区的力量,通过社区干部对辖区内居民“人头熟”的优势,实地走访排摸调查,了解他们的家庭人员基本情况、子女的读书和工作情况、日常生活的需求等,做到家底清,情况明,才能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两岸婚生子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