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9-05-31 | 人围观
李超,1970年9月生。现任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特级技师。李超同志是一位由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发明家,是当代鞍钢的创新楷模。参加工作后,他就立志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入厂10年成为最年轻的厂级技术专家,入厂12年成为鞍钢级技术专家,入厂25年成为当代发明家,先后解决生产难题1230多项,59项成果获厂和鞍钢以上奖励,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7项,二等奖1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专有技术4项,国际发明金奖一项。创造经济效益1.3亿元以上,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技术专家。2014年,他主导完成的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的研发和应用项目,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鞍钢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技术工人。2014年5月15日,他在第八届中国发明家论坛暨“发明创业奖”颁奖庆典上被授予“当代发明家”称号,成为鞍钢和鞍山市获此殊荣的第一人。2015年1月9日,李超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时代楷模”,成为辽宁省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先进典型。
李超同志以鞍钢集团设立的李超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充分发挥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围绕设备、质量、降耗等难点和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先后完成各级各类技术攻关项目304项,并形成了13项专利,9项专有技术,共创效近1000万元,2015年以来,李超又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岗位学雷锋标兵(2015年3月4日)、全国劳动模范(2015年4月28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5年10月13日)、中央企业道德模范(2015年12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7月)等诸多荣誉称号。2015年,他主导完成的《冷轧1450带钢圆盘剪剪边质量提升项目》获第二十一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金奖。2016年,他主导完成的《一种带钢压辊对中装置项目》获第九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李超创新工作室被评为2015年度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
凤凰网辽宁于2月25日在李超工作室对他进行采访。
凤凰网辽宁:听说您从小就很爱好钻研技术?
李超: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鞍钢质量监督处方法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工人,喜欢钻研技术,经常在家里研究一些设备和技术问题。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小就爱好技术,动手能力也比较强。上小学的时候,就制作了能够收到几个波段的收音机,初中时用简单的电器元件和废旧物品制作了“自动黑板擦”,还获得学校小发明奖。所以,初中毕业后,我直接报考了鞍钢技工学校。
凤凰网辽宁:鞍钢是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员工也有十余万人,您一开始是怎样在技术方面从工友们中脱颖而出的呢?
李超:我记得在1991年3月,在冷轧厂新增翻钢机运输链的安装工程中,施工将近结尾时,发现有十多块设备盖板的安装施工图与现场实际不符,总装配图也没有位置标高,安装顺序无法确定。老师傅们不得已决定在下一步施工中,一边“比量”,一边安装。这样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出差错的几率很大。我知道图纸对施工的重要性,就决心自己动手画一张管用的图纸。下班后我把施工图纸拿回家,一张图一张图地对比、测量,一直忙到凌晨两点多,终于画出了一张清晰标注盖板安放位置、标高、施工顺序的图纸。就是这张图纸,给设备安装帮了大忙,带领大家将十几块盖板严丝合缝地安装到了设备上。
凤凰网辽宁:我们知道在一线工作的工人很辛苦,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充电”,那么您的创新能力来自哪里呢?
李超:我认为企业越发展,越需要工人有文化、有技术,凡是岗位需要的都要学通弄懂。所以,我对文化技术非常渴求。举个例子,从1989年开始,我用时8年从业余高中补习班学起直到鞍钢工学院本科毕业。由于学习的课程和在校大学生一样,在校生是8小时全日制,我只能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来学习。每天下班后就急急忙忙赶往学校,没有业余娱乐生活,经常连饭都吃不上。每天的活动轨迹就是工厂-学校-家,家-学校-工厂,周而复始,整整坚持8年时间。知识的储备,是我创新实践的制胜法宝。
凤凰网辽宁:在新时代,您如何理解雷锋精神,并请谈谈对雷锋精神的感受?
李超:“雷锋精神”有很多内涵,也是与时俱进的,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目前我国正在快速发展建设,创新苦干的“钉子精神”就很适合企业职工去学习。我会在把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融入工作中,刻苦专研,不断努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