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9-11-19 | 人围观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提起安徽經濟,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馬鞍山的鋼鐵、銅陵的銅礦,但是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邁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跨越的這道坎兒。近年來,安徽在關鍵環節、核心領域發力,助推高質量發展。如今,“銅”牆“鐵”壁的標簽正在被“芯”“屏”“器”“合”替代,“芯”就是芯片、“屏”就是顯示屏、“器”就是裝備制造及機器人、還有“合”就是人工智能和制造業融合。過去的薄弱環節“高端制造”與“智能制造”,如今正成為安徽發展的著力點。不久前,中宣部組織了上百位中央媒體記者和省級媒體記者在安徽開展了“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集中採訪活動。那麼安徽高質量發展之路有哪些特點?又有哪些創新思路呢?
在國慶群眾游行的“美好安徽”彩車上,揮舞著國旗的機器人讓很多人印象深刻,機器人是安徽人工智能產業的縮影,人工智能正是安徽近年來著力發展的產業之一。
在安徽本土發展起來的科大訊飛,現在已經是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代表性企業之一,可是僅僅這一家龍頭企業,對發展的促進作用始終有限。
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方向民說:“因為最初智能語音標志性企業就是科大訊飛,我們想打造一個以它為基礎的智能語音,或者是人工智能產業集群,聲谷。”
2013年,“中國聲谷”落地合肥高新區,也成為全國首個定位於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項目的目標就是要通過投資、招商、孵化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產業項目向合肥聚集。
馮海洪曾經是一名智能語音工程師,2015年他辭職准備創業,然而缺少啟動資金、缺少場地,他的創業之路一開始並不好走。
無奈之下,馮海洪硬著頭皮,帶著項目計劃書來到了中國聲谷,沒想到項目順利通過了審核。
安徽咪鼠科技有限公司CEO馮海洪說:“給了我們60萬的啟動資金,讓我們把想法變成現實產品,后來發展過程中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發投入,聲谷也配套了相關的政策。像研發這塊按照30%給我們相關扶持和補貼,像研發如果投入100萬,會補貼30萬給我們。”
為了推動中國聲谷的發展,安徽省出台《支持中國聲谷建設若干政策》。成立了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金,總規模50億元,首期規模10億元,基金重點關注中國聲谷內的項目,投資比重不低於80%。同時,還鼓勵龍頭企業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幫扶。
有了這些支持,不少入駐中國聲谷的人工智能企業發展勢頭強勁。目前,“中國聲谷”已在教育、醫療、服務、汽車、家居等領域孵化培育了130多款人工智能軟硬件產品,很多已經走入市場。2018年中國聲谷實現產值650億元。截至2019年3季度末,入園企業總數達637家,實現產值約600億元,同比增長23%,全年預計超過800億元。
要推動制造業向高質量發展,新興產業全產業鏈共同發展也是安徽省的思路之一。過去,由於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安徽的制造業一度面臨發展瓶頸。
安徽合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朱勝利說:“主要是靠家電、汽車、工程機械、食品這些產業,產業整體層次比較低。所以在這方面我們感覺到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要提升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質量。”
可是要從哪裡入手呢?經過一番調研,合肥市找到了突破口。
安徽合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朱勝利說:“缺芯少屏,(芯)就是芯片,屏就是顯示屏。所以瞄准自主的,國家急需的,未來市場巨大的。”
國內缺少的,意味著未來市場巨大。過去我國液晶顯示屏大多依靠進口,合肥市通過研究決定以新型顯示產業為突破口,與京東方開展項目合作。在京東方合肥的生產基地裡,不僅建成了國內首條高世代線——第6代液晶顯示生產線,還擁有第8.5代液晶顯示生產線。2018年,合肥京東方建成了全球首條最高世代線——10.5代液晶顯示生產線。10.5代線相比於之前的生產線,產品品質更好,同時,還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來制造更大尺寸的顯示屏。
京東方集團副總裁、合肥區域總經理張羽說:“我們在合肥已經投了6代線、8.5代線、10.5代線,其中10.5代線是全球第一條,是最高的世代線,京東方在合肥員工已經超過2萬人。”
依托著京東方等龍頭企業,合肥逐漸打響了新型顯示的品牌。但是解決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怎樣讓合肥新型顯示的整體水平全面提高呢?
安徽合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朱勝利說:“在過程當中就摸索出來了產業的發展路徑,就是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這樣一個路徑。”
於是,合肥市開始強化重大項目和關鍵配套建設的嘗試。現在,以合肥為核心,蕪湖、蚌埠、滁州等地市協同,安徽省新型顯示產業的集聚度不斷得到提升。2018年,安徽省新型顯示產業鏈產值突破1000億元。
近年來,通過大力引進核心項目、培育領軍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產業集聚,以“芯、屏、器、合”,即芯片、新型顯示、裝備制造及工業機器人產業、人工智能和制造業融合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在安徽快速發展。合肥還集聚了包括長鑫存儲在內的200家左右的集成電路企業,集聚了一百多家上下游企業的蕪湖已經成為國家機器人產業聚集區等等。
發展的核心是科技創新的能力。合肥擁有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豐富的科技資源,2017年又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批科研成果在合肥誕生,成為我國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安徽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程雪濤說:“我們在重視大科學平台,做原始創新、技術創新的同時,還著力推動企業層面、產業層面的創新。一方面加大力度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把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熱情和積極性。最新文件規定,如果把科技成果進行轉化,獲得的收益領軍的科研人員可以獲得70%以上的收益獎勵,光這部分在2018年兌現給科研人員獎勵的額度就接近2億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下好創新先手棋,著力突破高新技術瓶頸。受益於多重高含金量的政策體系,2018年,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首次實現產值突破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3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了40%。
安徽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程雪濤說:“2016年,總書記視察安徽的時候對我們給予了很高的期望,那時候我們高新技術企業有3000多家,到2018年底我們已經成長到了5403家,今年我們有望突破6600家,充分體現了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特點。”
新興產業要大力發展,那麼傳統產業的出路又在哪裡呢?在安徽,傳統產業佔全省工業經濟的60%以上,像鋼鐵、有色、化工等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設備老化、效率低下的困境。如何邁過這道坎兒呢?
嵇明鳳是安徽華茂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八分廠的一位細紗擋車工,擋車工作就是在機器將細細的紗線繞成管紗的時候,發現斷掉的紗線再接上去。為了能夠及時發現斷掉的紗線,她必須要不斷地來回檢查。
沒有任何提示,完全依靠擋車工肉眼來檢查,所以每個擋車工負責的區域不能太大,這就需要很多的人一起工作。由於工廠裡條件艱苦、工作繁重,最近幾年,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來工作了。除了用人多、招工難之外,有著61年歷史的華茂集團還面臨著其他難題。
要在競爭中生存、發展,就一定要突破困境。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副廳長王燈明說:“企業要技術改造,產品才能在國際上有競爭能力。技術改造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第一個時間比較短,把關鍵舊的設備淘汰掉,增加新的設備,時間短﹔第二個成本比較低,再不需要大面積鋪新攤子,成本比較低﹔第三個見效快,關鍵設備增加后立馬就能見效。”
技術升級,勢在必行。因此,安徽以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引導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通過引入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材料賦能傳統優勢產業。從2016年開始,安徽每年實施1000項億元以上重點技改項目,提高創新發展能力,以舊動能催生新動能。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副廳長王燈明說:“每年拿出一部分資金用於支持企業的技術改造,比如智能制造建設一個數字化車間補助50萬,建設一個智能工廠補助100萬,企業都能拿到真金白銀。委托專家去診斷,診斷好以后和企業一起制訂一個方案,然后再投入實施。”
2018年,華茂集團建成了先進的棉紡智能工廠,隨處可見的監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產品產量、質量、設備運轉、能耗等信息。
嵇明鳳所在的工序因為有了信息化設備,她的工作效率上升了不少。原來她隻能負責七台車子,7000多個紗錠,現在可以負責20台,相當於2.5萬錠。
除了紡紗工人的勞動強度降低、用工需求也少了,萬錠用工由改造前30多人降低到目前的15人以下,生產效率提高了50%以上、還極大提升了產品質量。
從源頭創新、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再到新興產業的全鏈條式競爭優勢,安徽省圍繞調結構、優布局、強產業全鏈條,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進行智能化升級,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安徽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這一切靠的是技術和產業創新的引領,而深層的動力則是來自於制度創新。在改革和創新的土壤中,安徽正從跟跑的姿態、追趕者的角色,轉變成為中部崛起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