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0-03-04 | 人围观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为了应对疫情,国家采取了疫区封城、延长假期、推迟返工等一系列措施。在大家共同战“疫”的同时,如何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的稳定、尽可能减少疫情对各行业的冲击,成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任务。2月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五部门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明确提出了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五大方面,共计30项具体措施。而这些举措的落地实施,都离不开金融科技能力的支撑和应用。对此,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以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加速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全球共识。2019年,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双稳”结构基本成型,发展稳定、后劲充足的特征已经显现,此次疫情将会放大这种特征,促进银行数字化转型更加重视高质量发展、更加关注优化结构运行。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
《金融时报》记者: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间,金融科技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请您谈谈,在抗“疫”战中,金融科技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作用?
刘勇:近年来,金融行业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使金融行业逐步向数字化方向迈进。在防疫过程中,金融科技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加强相关系统技术研发,为疫情防控建立技术“护城河”,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是推动金融线上服务,支撑疫情防控。在疫情防疫期间,中国的各大中小城市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进一步限制人口流动。但疫情期间金融服务成为首要难题,在传统线下业务停滞的危机时刻,金融科技地位凸显。为保障银行、证券、保险各项业务不受影响,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特殊时期的线上替代服务。银行方面,多家银行从线上提供开户、客户服务,在线上、线下联动放款,从快速上线银行创新产品,到绿色通道审批放款,从人工智能呼入处理到远程签约,24小时运行,及时处理客户日常金融需求。证券方面,呼吁投资者减少去证券营业部等公众场所,使用手机证券APP等网上交易方式。保险方面,多家险企开通绿色服务通道,实现全流程线上作业,在线投保、线上理赔,增强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服务能力。
二是聚焦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更好服务防疫经济。受疫情影响,商业停顿,正值春节黄金周消费旺季的商场、各种实体店、影院、餐饮、旅游等类型企业由于经营中断,现金流中断,资金压力负担加重。很多个人以及中小微企业都会面临融资还款压力,而金融科技的力量对于信贷优惠政策的有效实施,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在服务“防疫经济”过程中,一方面金融机构为疫情期间生产企业提供定向信贷支持,确保这些企业生产能够获得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就需要基于大数据+AI,对受疫情影响群体的资产和信贷行为,通过多维度的大数据验证和综合分析,智能建模和精准分析,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精准的服务,从而给予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精准的信贷支持,帮助其度过疫情,恢复正常经营状态。
三是防范疫情,金融科技应用生活服务领域。比如智慧生活。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线上购物异常忙碌,蔬菜、日用品、医疗防护用品等都能在网上下单。为了降低“人传人”的风险,各大电商平台和快递公司利用金融科技等底层技术推出“无接触式配送”。目前已有京东、百度、美团等十几个无人车企业,在武汉、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的抗击疫情相关工作中,积极推动智慧社区的建设。
“早查明”和“早发现”是疫情控制的重中之重,按照中国疾控中心要求,中科软迅速研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密切接触者追踪系统”并在除夕前上线,实现肺炎疫情信息的实时报告,确保国家第一时间获得最准确的数据,为疫情的防控和指挥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随着返工潮的来临,基于地铁、火车站、机场、集中办公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旷视科技提出“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前端红外相机,鉴别人流中的高温人员,再根据疑似发烧者的人体、人脸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工作人员快速定位体温异常者,增加了通行效率,减少对公众的干扰;同时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疑似高热人员的精准锁定,满足了疫情防控需求,为城市管理和便民服务提升了运营效率。
《金融时报》记者:您如何评价此次金融科技在新冠疫情中的表现?
刘勇:疫情防控不仅仅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要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金融科技在疫情期间,在保障金融服务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难以避免,特别是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的存续产生冲击。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期间,中小企业平稳发展与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休戚与共。金融科技发挥科技优势,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线上信贷或者供应链金融服务,全力支持中小企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防止资金链断裂,在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金融科技在这一次的疫情中,通过科技输出,为公共卫生防疫及应急管理提供了及时有效支持。
总体来说,在此次疫情期间,金融科技不仅在疫情防控多个场景中发挥了作用,同时也体现出了金融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科技向善”的最好印证。
从支持防疫工作中,可以看出金融科技的兴起已不是纯粹的技术与渠道在发生变化,而是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自2019年起,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竞争的焦点,各国金融科技竞争更加激烈。金融科技蓬勃发展,数字普惠持续推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技术赋能金融科技的深度和广度得到空前加强,金融体系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创新发展活力持续涌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金融科技战略部署与安全应用,已成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内在需要和战略选择。
目前,全球金融科技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较好,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依然是全球“领头雁”。过去金融科技的建设成果,在这次疫情中表现出色,不但让金融为社会经济提供高效、稳定、便捷的服务,面对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金融行业还能够持续为社会提供服务,为经济的稳定提供了强心剂;未来,金融科技底层技术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类企业更加注重技术的落地实施和实践应用。“ABCD+”技术生态逐步成型,关键底层技术融合更加深入,发展特色更加突出;同时,我国银行数字化转型持续加速,金融科技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金融科技战略布局落地生根。关键底层技术不断应用于保险行业,保险行业的变革已经由渠道变革转向运营和服务变革阶段。科技与产业高度融合、深度叠加推动金融科技相关领域发展。可以预见疫情过后,金融科技将加快“智慧医疗”“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以及“智慧社保”的建设,并将“去虚向实”“由点带面”,深入社会治理和服务的方方面面。
《金融时报》记者:远程办公、线上展业等业务模式的变化是否会长期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您认为下一阶段金融科技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刘勇:突发疫情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金融机构远程办公、线上展业等业务模式,为客户带来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相信在这次疫情之后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将大幅度提速,诸如网上营业厅、无人营业厅、智能营销、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在2020年,将有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区域性金融机构会在数字化转型中发力。接下来的几年间,金融科技与业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形成能力更强、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有机体。
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中,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过去两年,在银行主营业务领域,金融科技的应用让银行服务更贴近客户、更深入场景。一方面,银行在金融科技能力方面的竞争还会加剧,通过数据分析提升客户体验的改进才刚刚开始;另一方面,银行必然开始思考如何通过金融科技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发现新的收入来源,而后者将逐渐成为银行决策者们的关注点。
面对疫情,银行数字化转型正在对经济的各个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使银行服务本身也难以不被变革,而开放银行的发展可能会对银行业的整体发展及内部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2019年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推出《开放银行》一书,提出开放银行的本质是“客户在哪儿,银行服务在哪儿”。消费者依然需要银行服务,为其提供无摩擦和无所不在的嵌入式服务才是银行发展的终极目标。数字化水平和技术驱动将是未来银行制胜的关键要素。银行需要积极拥抱技术进步,无论是和第三方合作还是独自研发,科技先行是银行应对开放银行带来冲击的最好方式。
另外,随着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利用5G超大带宽、超大规模连接等特性,实现万物高速互联,并结合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产生了丰富而真实的数据,应用在动产质押监管、金融风控等领域,可使金融机构实时掌握客户的风险动态,为风险管理和风险经营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支撑,及时发现客户异常数据,并进行预警,5G带来的新业务模式将改变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让风险管理更全面、高效、精准。银行机构设在何处并不影响业务的开展,只要当地有完善的通讯基础设施,就可以为世界上任何角落的金融需求者提供同等的金融服务。
但与此同时,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加快“马太效应”的出现,不同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和速度会出现差异。由于机构规模、技术实力、数字基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类型银行的数字化能力及速度差异明显。总体来说,国有大行、股份行、新型互联网银行的数字化能力相对较高,在本次疫情下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应用到金融科技。
《金融时报》记者:能否描述一下您心目中金融科技发展的愿景?
刘勇:此次疫情揭示智慧城市的“危”与“机”。“机”,是在这场疫情防控战役中,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生活、智慧教育等充分展现其优势,我国智慧城市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危”,是此次疫情揭露了我国城市治理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的公共健康安全问题时,各个部门无法做到数据互联互通,对快速建立危机事件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产生了制约。相信此次疫情过后,我国智慧城市概念将全面升级,更多行业会迎来发展,特别是公共卫生建设、民生服务建设将加强。各行各业业务与数据融合得到进一步推进,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保障。
此次疫情,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以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加速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全球共识,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已成为各国金融机构角逐的新赛道。得益于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政策影响,我国已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头羊”。此次疫情下,可以预见,谁能够在疫情下坚定发展金融科技、坚持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谁就能更好地占据金融角逐的新赛道。2019年,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双稳”结构基本成型,发展稳定、后劲充足的特征已经显现,此次疫情只会放大这种特征,促进银行数字化转型步入更加重视高质量发展、更加关注优化结构运行的新阶段。
在商业模式方面,金融科技企业赋能B端、服务C端将成为未来主流商业模式。随着人口红利不断丧失、产品需求不断升级和竞争逐渐白热化,C端获客成本攀升,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拓展空间不断下降,而以B端为目标客户的企业因为客源稳定等原因逐渐脱颖而出,金融科技赋能B端带来的收益和未来成长性高于C端。金融科技企业赋能B端将成为未来主流商业模式。
在监管方面,金融科技“强监管”迈入常态化,监管科技等新型监管模式将成主流。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科技的监管将更加严格。在新的技术环境下,金融机构面临的七大金融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会以更具隐蔽性、波动性和挑战性的形式展现。因此,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脱虚向实是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监管科技等作为新型监管方式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和发挥余地。监管科技本身属于高科技产业,具有实时追踪、前后端呼应、技术调控等优点,不仅顺应科技和金融的发展趋势,而且落地性强,效果突出。
在技术方面,各类金融科技底层技术会加快融合,诞生一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模式。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会进一步增强,下游应用场景会不断拓宽,产业链运转将更加顺畅。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将成为新热点,在合规、财务审计、监管现场检查等领域进行相关应用。
在行业发展方面,转型开放银行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经阶段。过去几年,银行、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公司一直在合作推出新的应用和服务。大型银行也在内部创建API(应用程序接口),并与小型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合作,整合创新技术。未来,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会使传统垂直整合的银行价值链不断碎片化,金融脱媒趋势越来越明显,转型开放银行将成为银行业应对金融科技冲击的重要策略。
疫情过后,金融科技赋能银行业转型将继续作为行业发展的主战场。新时代的各类银行将立足于自身规模、客户结构、业务品种等禀赋特点,趋利避害,沿着不同路径差异化发展:一方面,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布局将持续深化,部分头部企业,将逐步开展金融科技的输出,即在满足自身内部需求的基础上,将金融科技作为核心服务向中小银行或政府部门输出,助力社会信用环境的打造,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全国性商业银行将进一步与互联网基因的金融科技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优势互补,满足银行发展需求,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将会更加务实、接地气。在央行出台的金融科技发展三年规划的引领下,金融科技行业将持续保持创新发展与回归本源的基调,沿着融合业务技术、赋能传统金融、防控金融风险、助力实体经济等主线,在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进一步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在数字普惠金融和监管科技等重点领域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