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0-04-05 | 人围观
    浏览器不支持本视频,您可以选择使用其他终端观看。
    导语:受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的石油“价格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响,国际油价近来持续下跌,累计跌幅近70%。这场石油“价格战”将走向何方?油价暴跌,是祸是福?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期节目特邀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进行解读。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周大地
    中国网:自今年1月份的高位以来,国际油价已经累计下跌接近70%。油价为何会连续下跌?据报道,4月1日,俄罗斯和美国就油价暴跌展开磋商,您怎么看待这场石油价格战的走向?未来能源格局会有什么变化?
    周大地:今年以来,全球油价下跌非常迅速,从大约70美元/桶左右,一直到现在为止跌到20美元/桶左右,这个跌幅可以说是少见的。
    石油价格的下降,原因比较复杂,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开始下降应该是由于油价长期偏高,比如说在2008年以前曾经冲到147美元/桶,历史上很少见的高度。2008年虽然有短时间的下降,但后来全球的石油需求恢复得比较快。所以,石油价格仍然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这次变动以前还在70美元/桶左右,这种较高的石油价格导致长期以来,全球各国、各个地方对于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也促使了石油勘探技术的重大进步,大量从非常规的石油资源产生的石油,比如致密岩、致密油,后来发展到大量产出页岩油气,这都是在高油价长期的作用下。因为投资方看到石油是可以赚钱的,所以,对石油的技术也进行了长期、持续的投入,使这些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的突破。
    这样的供应条件下,全球就出现了明显的供应能力大于需求增长能力的现象。不但是传统的一些石油生产大国,继续保持了比较大的石油储备,资源的发现能力和开采能力都大幅度提高。过去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这十年以来,它的油气生产当量增加了将近5亿多吨。美国曾经说,从一个大的石油进口国,今年要变成一个纯粹的石油出口国。
    尽管亚洲还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还是有所增长,但是从石油供应角度来看,供应的产能增加是远远超过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石油的消费,欧洲特别显著,包括美国、日本,这十年以来,石油消费量并没有增加,很多国家还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主要因为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能源低碳转型,以后要逐渐从化石能源为主的消费模式改到以非化石能源消费模式,这种转变近十年来也有重大的进展。
    一方面供应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消费出现明显的疲软和下降。而且从长远来看,全球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的低碳转型已经全面启动。欧洲国家把2050年实现碳中和,也就是实现零碳排放能源战略已经公布于世,很多国家也在考虑怎么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和使用。2030年,欧洲温室气体排放量,现在新的目标是要从过去减排40%提高到50%左右,其他国家也都在考虑如何减缓化石能源的增长,同时很多国家提出总量的控制和减少。
    技术进步比较大的方面是汽车的电动化。因为石油主要的消费中交通用油是大头,全球汽车的电动化现在已经成为大的趋势,很多人估计,2030年左右甚至更早的时候,电动车替代燃油车就可能成为一种重大的市场翻转。
    所以,不管从现在的供需平衡出现了供大于求,还是从长期趋势来看,这个供大于求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过去高油价除了中国的消费增量一些,新兴国家的增量推动以外,石油生产方的压低产量,包括一些地缘政治冲突,使很多可以生产2-3亿吨的产油大国生产量大幅度下降。
    即使如此,供大于求也得不到解决。像美国这样的十年增加4-5亿吨油气当量,重新变成最大的石油生产国这样的现象也仍然在出现。所以,沙特和俄罗斯感到再减产来保价白减了。一方面传统的供应国不断地缩小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很多新生的供应国却在扩大产量,包括美国。所以,现在就形成一个想用价格明显下降这种市场调节的方式来淘汰掉一部分生产成本高的国家的产能。
    当然,如果想把这些已经形成的产能和技术淘汰出去,那可不是一两个月甚至一年半载可以达到的,真正要从价格调整的角度来看,可能得维持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石油价格明显低于50美元,这样才能够使已经形成的一些比较边际的,或者相对成本比较高的石油产能真正淘汰下去。这是这次石油价格下降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中国网:全球疫情仍然严峻,主要经济体仍处于封锁状态,石油需求持续下滑,您怎么看待未来油价走势?受哪些因素影响?
    周大地:出乎意外的情况是,正好石油生产国开始进行价格战,想通过价格的大幅度变化来减少供应冲动的时候,中国开始出现新冠疫情。现在全球特别是欧洲和北美都先后成为最大的疫情地区。要对付疫情,就要减少人们流动。所以,现在这些国家,过去车水马龙的地方现在车都没有了,大量的人隔离,只能在家待着,很多娱乐设施和消费设施全部停掉。这样可以说石油消费额外地被大幅度地打压下来。本来供应方采取的措施是没有看到消费会这样大幅度地下降,他认为降价以后,消费还能够反弹上去,同时把生产方再打压下去,这样就可能起到供需平衡,解决供应明显大于消费这么一个恶性竞争状态。
    但是现在的情况来看,消费意外地受到重大打压,有人估计2020年到现在为止,全球的石油消费至少已经下降10%左右。从现在疫情发展的情况来看,这个消费降低10%可能都打不住。这种情况就有新的挑战出来了。一方面,要想把供应能力减下来,就需要低价的时间相对比较长;另一方面,没想到消费方又来了一个大的变化,而且这个看样子不是短期的。
    因为现在各个方面估计,这次疫情触发的西方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可能会大爆发,全球的经济可能会出现比较长时间的衰退,甚至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当时沙特或俄罗斯也没有想到会降得这么低,但疫情出来以后,大家对经济的前景估计,过去的种种猜测和担心这次爆发出来了。所以,这对于供需平衡,需的这方面又进一步地下降,想通过价格的变化来达到新的平衡,难度就增高了。预计低价时间要进一步延长,或者低价的价格水平会比原来石油输出这些国家们所预判的价格要降得更多一点,比如20美元/桶现在确实是比较低的了。这就是一个总的趋势。
    我的看法是,这次石油低价期有可能维持至少2-3年甚至更长,如果叠加到经济性的衰退,或者全球性的经济减缓,那么这个时间就可能进一步拉长,而且油价有可能比原来设想要低。
    但是太低了以后,这些石油输出大国本身受到的压力也更大了,不管是沙特还是俄罗斯,还是其他的石油输出国,他们对石油输入的依赖还是很高的,如果真正长时间维持这么低的价格,这些国家的经济也难以正常地维持下去。所以,我估计油价如果在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下,有可能在30美元/桶或30-40美元/桶之间,对生产边际性产能已经有很大的打压了。
    我想产能打压,一是平均生产成本明显偏高的一些生产地区、国家,二是一些品种,非常规的石油生产商,包括页岩油气在投资能力、在维持现有产能的投入需求方面,都会受到制约。这些产能就有可能逐渐退出去。
    中国网:油价暴跌,是祸是福?此轮油价战争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如何保障石油安全?
    周大地:对于中国来讲,油价降低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表面上看,油价降下来,我们现在每年要掏出去买油的钱会大幅度下降,好像我们就可以多用一点油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这次疫情的影响,以及全球需求的大幅度下降,使我们过去有很多靠国际市场来支撑的油气消费,比如我们出口大量的塑料制品,在石油炼制方面也大量出口成品油,很多化工原料也想拿国际市场作为我们未来产能增长的市场空间,这些都会受到重大影响,尽管油便宜了,但是市场需求掉下来了。
    这样看,现在的石油和经济相互作用下,有可能因为油价低,本来想得到的好处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石油生产成本是明显高于20美元/桶的。有人估计,中国的石油生产可能50美元/桶左右还可以基本保留,但50美元/桶以下石油生产,特别是比较成本高的就会出现长期的亏损,我们的总产量也不得不降下来。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想消费同样多的石油可能还要多进口一些;另一方面,石油价格向上波动的情况下,我们的产能再恢复起来也还是有困难的。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有可能石油对进口的一来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所以,对中国来讲,不要认为,国际石油价格降低,国际石油供大于求的状态可能维持相当的时间,我们就认为石油进口多少都没有关系。中国也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真正要做到中国国家的石油安全,还是主要要靠发展非化石能源。现在看来,我们的水电、太阳能发电、风电、生物质能、核电这些非化石能源还要继续加快发展。
    当然,我们也要进行一些重要的战略调整,比如过去认为油价高,我们进口的油也多。有些人提出来,我们还是搞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来替代石油,现在来看,如果油价长期维持比较低的情况,这些替代方案经济上可能已经很难生存了。
    所以,我们要真正解决能源安全问题,还是要把资源依赖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转为非化石能源为主,跟上甚至引领世界能源低碳化这么一个大的趋势;同时,也不能油价一便宜我们就开始想刺激石油消费,这在中国来讲是绝对不应该的。我们还是要加强节能工作,使我们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费、石油消费、天然气消费强度要降下来。
    这样的话,最后经过消费方面的高效节能,供应方面的低碳化,资源的可持续化的努力,我们会使中国的能源安全,不但供应有保障,供需平衡长期能够得到保持;同时,化石能源为主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污染问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这样的重大全球生态威胁都能得到克服。
    这是我们真正的能源安全的发展方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