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0-06-20 | 人围观
原标题:广播新闻访谈:在核心竞争力上构建影响力
作为广播节目的传统形式之一,广播新闻访谈一直活跃在各大广播电台的节目单上,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兴起,广播新闻访谈节目在面对激烈竞争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地创新。但无论如何调整,广播新闻访谈依然要正确认识并牢牢把握住核心竞争力。
深度定位 挖掘独特优势
在社交网络发达、“短传播”盛行的当下,很多人会有疑问:开设一档长达30分钟的广播新闻访谈节目是否还有必要?从深度新闻访谈弥补“短平快”传播的劣势来看,答案无疑是很有必要。
“新闻是如何发生的?谁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事件会向何方发展?新闻故事在此展开,各方观点在此汇聚。”这是北京新闻广播《新闻天天谈》节目的宗旨和出发点,这几个要素,也充分推动新闻深度的不断推进。以“江苏常州局前街小学召开听证会,倡导‘把戒尺还给老师’”这则新闻为例,节目从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了教育惩戒的作用,在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提醒教育惩戒回归本位,可以说是当下有颠覆意义教育理念的跟进。社会环境在变、家校关系在变,节目重新审视了当下教育惩戒的价值,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于形成和谐的“家校共育”理念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而更全面地回归新闻本身,这恰恰弥补了“短平快”传播的短板。
找准话题 开发新闻价值
信息丰富的时代,选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找准了选题,节目就成功了一大半。《新闻天天谈》节目一个重要定位就是“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所以,教育话题一直是节目密切关注的方面。因此,节目最终敲定了“戒尺”这个话题。
首先,从时新性考虑,江苏常州局前街小学的“戒尺”听证会事件,存在着不确定性,还会有更新的进展,所以更能引发受众的关注。其次,从重要性考虑,“教育惩戒”的话题层次更为丰富,它具备成为新闻访谈话题的多个元素:家校矛盾突出、市民密切关注、观点碰撞激烈、新闻价值显著。最后,从趣味性来看,“小小戒尺”故事性强、细节突出,讲述和讨论起来更有张力,更适合收听。
不断反思新闻价值、力求厘清新闻背后的困惑,是新闻访谈节目选择话题的必经过程。如果把寻找选题的过程比作去菜市场买菜,会发现蔬菜品类极大丰富,但味道却大不一样,怎么透过外表辨别味道,必然需要眼力和阅历,这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持续的积累,才能让经验丰富。
细化提问 探索新闻本质
提问,是新闻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是新闻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展示,也是能否做好新闻访谈的关键要素。在很多人看来,广播新闻访谈以嘉宾的讲述为主,主持人的话相对较少,但是,广播访谈最大考验就是主持人在访谈过程中如何时时把控、适时引导。因此,访谈提问非常关键,在准备阶段,设置的问题越多越好,考虑得越细越好。
《把“戒尺”还给老师,要把握好力度,更要赋予温度》这期节目在准备阶段就列出了五个层面的问题。之后,继续分解每一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再延展出3—5个小问题。经过不断的分解式思考,最终形成了20多个问题。
新闻访谈过程中,最难掌握的是嘉宾的思路,即使跟嘉宾提前充分沟通,也难免打乱事先预设的问题走向和回答节奏。那么,分解式梳理问题的过程,就是充分了解和思考的过程,从宏观和微观、逻辑和细节上探究解构新闻事件。
直面碰撞 实现话题效果
新闻访谈节目中的嘉宾,是话题的主要阐述者,合适的嘉宾能使节目事半功倍;恰当的搭配、差异化的互补,才能让节目更出彩。
学校就“戒尺还给老师”召开听证会,邀请各方代表参加,集中反映出学校、家长和社会对“教育惩戒”的普遍困惑。处于不同的位置和立场,各方对于“教育惩戒”的想法自然不同,所以,请谁来讲,将决定节目的质量。
为了保证专业和品质,节目在前期预设嘉宾时,提出了四个共同点和四个不同点,并最终找到符合这个人设的两位嘉宾。他们的观点在访谈中自然碰撞,在碰撞后达成共识。
同时访谈节目邀请嘉宾,是希望嘉宾提供信息、给出观点,这就决定了主持人的定位:一方面是催化剂,一方面是黏合剂。
在《把“戒尺”还给老师,要把握好力度,更要赋予温度》节目中,两位嘉宾多次碰撞观点,主持人适时总结或者引出新的话题,这些碰撞加快了访谈节奏,吸引了听众,也碰撞出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