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9-05-05 | 人围观
-截至2018年底,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厦投资,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78.7亿美元
-依靠招商引资,厦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培育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群
厦门通过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经贸主要经济指标跨越式增长,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图为总部经济聚集的五缘湾一带景观。(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厦门ABB公司生产线一角。(记者 郑晓东 摄)
空客A380巨无霸开进太古机库维护。(记者 王火炎 摄)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 文/记者 崔昊 通讯员 厦商轩)昔日的海防小城,今日的发展热土。作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开放是厦门这座城市的鲜明底色。改革开放以来,厦门通过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经贸主要经济指标跨越式增长,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从1978年至今,来厦投资客商从以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客商为主扩展到欧美、日本等国家以及台湾等地区,合同利用外资规模从1983年的0.84亿美元飞跃至2018年的71.3亿美元,增长了近85倍。
回顾发展历程,招商引资带来的“虹吸效应”,奠定了我市产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引领转型升级;促进了就业和民生改善,引进了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着政府职能转变,带动了营商环境的步步提升,助力厦门名列外贸综合竞争力全国百强城市第5名。
迎风破浪,蹄疾步稳。步入新时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商务局抓项目、抓招商、抓进度、抓服务,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努力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驶向更加开阔而光明的海域。
做大招商“朋友圈”
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共同奏响投资发展交响乐
厦门创办经济特区初始,在直接利用外资方面几乎是从零开始——海外华人华侨的亲情纽带成为最初吸引外资的途径,打开了联通世界的窗口。
1982年1月10日,印尼华侨陈应登先生与当时厦门市政府的代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和厦门经济特区工程建设公司,签订了关于建设印华地砖厂的外商投资合同,设立“印华地砖厂”,成为第一家在特区落户的外资独资企业。
“刚刚结束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们,头一回听说招商引资这个词。在外商投资领域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印华地砖厂第一个碰到的。”曾任厦门市外商投资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黄清泉,依旧记得特区发祥地湖里当年的模样:一片荒滩野岭中,从水、电、通信、道路到基础设施都几乎为零,印华地砖厂就在这一片黄土上一点一点建起来。
印华地砖厂如同厦门经济特区的开山之作,成为一个模板和标杆,丰富了利用外资方式,揭开外商投资厦门的大幕——
1983年9月,厦门特区与香港康力投资公司合资创办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成为厦门首家大型中外合资企业。1984年,华美烟草公司在厦门湖里工业区奠基,成为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卷烟企业。此外,厦门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第一家海外合作经营企业——厦门鹭江宾馆、第一家外商独资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第一家以旅游运输业为主的外商合资企业——厦门民谊有限公司、第一家双语教学——国际学校岷厦国际学校……诸多“第一家”,都是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投资厦门的真实写照。
“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正是得益于侨资、港资、台资不断涌入,厦门从昔日封闭的海防小城步步蜕变,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形象窗口。”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厦门从“以侨引侨”到“以侨引台”“以侨引外”,从中外合资到外商独资,实际使用外资从20世纪80年代的年均几千万美元,发展到2018年17.3亿美元,并吸引了雀巢、ABB、亚马逊、戴尔、丰田通商、电气硝子、SK等大型跨国公司的青睐。
近年来,市商务局等相关部门不断丰富招商引资内涵,创新方式方法,实施精准招商,助力招商引资跑出“加速度”,厦门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广,从最初港台为主要资金来源地,逐渐发展到欧美日韩等先进国家和地区投资者,共同奏响相遇相知共同发展的交响乐。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厦投资,累计合同利用外资660.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78.7亿美元;其中,戴尔、通用电气等62个世界500强企业在厦投资112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45.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1.3亿美元。
其中,占据独特对台区位优势,我市对台引资领域也不断扩大,引进台湾电子、汽车配件、机械设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企业,金融、医疗卫生、旅游、批零贸易、软件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也成为对台引资的重点和热点。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引领外向型经济发展,助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1997年,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准备在中国选址设厂,最终从50多个候选区域中选择了厦门。
戴尔的到来,不仅带来现代公司管理经验,更带来了现代物流的概念,甚至带动了厦门口岸航运物流的蓬勃兴起。据介绍,1997年的厦门还没有“物流”这个概念,为戴尔提供全球物流配送服务的企业到厦门注册时,只好以“仓储业”命名。而这,后来成为厦门乃至全国物流业的萌芽。
就如同戴尔的入驻开启了一个新的物流时代,我市通过引进重大项目和行业龙头企业,柯达、ABB、林德、灿坤等一个个外商投资项目的入驻,给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的厦门奠定了最初的产业基础。
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制造业一直是厦门市利用外资的重点。尤其是近年来,联芯集成电路、银鹭食品、电气硝子、宸鸿科技等一批高质量重点项目纷纷落户或增资,主要集中在平板显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领域,极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聚集,推动着厦门制造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三产业合同外资比重迅速提升,我市相继引进了趣店融资租赁、美图、美团迅赞物流、橙联科技等一批优质外资服务业项目,推动了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结构的改善,也带动厦门产业结构调整。
正是借助招商引资带来的管理制度、技术、人才等资源,一条条产业链犹如“雏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厦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培育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产业链群,比如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机械装备、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并对新材料、旅游会展、金融服务各产业链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约70%的工业产值、60%的经济增长、40%的进出口、40%的就业和30%的税收收入由外资企业创造。
开放发展的种子由此扎根,并带动一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引领厦门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轨道。厦门国贸控股集团、厦门建发集团、象屿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书写国企担当,不断“走出去”,并成为招商引资、“强强联姻”的重要内生力量。乘着厦门改革开放的东风起步的立达信集团,坚持创新发展,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灯泡出口企业,产品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而美的厦门还诞生国内最大的“为美代言”的应用——美图,它在2016年上市时,为香港股市带去近10年里最大规模的科技IPO。
进一步健全招商机制
实行精准招商,制定行业发展路线图
人畅其行,物畅其流。跨国公司对一个地区的营商软环境,自然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好的营商环境有多重要?
“厦门具有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优越的营商环境,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能为高成长的互联网企业提供生态功能辐射资源。”瑞幸咖啡创始人兼CEO钱治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商务局等部门的周到、高效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所言,“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已成为全国各地的共识。
作为中国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关于经济特区要“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的新要求,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造屋要架梁,撒网要抓纲。”在市委市政府部署下,厦门市商务局等相关部门在优化服务上做“乘法”,从理顺和健全机制着手,在加强统筹、完善机制、拓展渠道等方面,建立三大产业招商机制和重大片区指挥部招商机制,建立市区联动招商、精准招商的工作机制和格局,各重大片区(新城)指挥部设置产业招商部,各区各部门强化“五个一批”招商项目跟踪机制,加大对已批未到资项目促到资的工作力度,推动在谈项目落户。
去年初,《厦门市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正式出台,12条措施与产业、人才、总部等其他优惠政策形成合力提高投资吸引力,条条切中企业投资落户的真实期待,力度居全国前列,受到众多企业青睐。
同时,我市把招商引资工作与贯彻落实全市“双千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围绕12条千亿产业链、10个千亿投资工程,确定了重点任务和责任单位,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提出要实行精准招商,制定行业发展路线图,主动对接龙头企业。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积极对标国际一流,打造“服务型”政府
这片热土有不断成长的市场、有消费升级的商机、有主动向世界开放的定力,还有积极对标国际一流、寻找突破“瓶颈”、简政放权的努力。
市商务局积极策划精准招商,结合负面清单中开放的外资投资新领域与我市实际,以促进重点外资项目与拓展重要客商渠道为抓手,以各类平台为契机,梳理目标客商,突出产业项目对接。免除集装箱查验服务费,减免进出口申报环节报关报检费用,降低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引航费等系列港口收费标准,全国首创“进口提前报关奖励”措施,以口岸提交降费助力开放型经济发展。依托“多规合一”改革成果首创的“五个一”项目审批管理体系,有效治理“办理建筑施工许可”等“痛点”问题,被国务院作为统一标准在全国推广,成为“厦门蓝本”。滚动出台的清费减负政策化解了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便利化、降成本等“难点”问题……
2018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北京举行全国营商环境评价现场会,会议透露我国首个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建立,北京、厦门和上海的营商环境位居前三名。
人人都是城市形象,处处都是投资环境。如今,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新时代合作机遇的加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商务局用心用情维护营商环境,带头自我革新,带头转变作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责与边界,加快营商环境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推动厦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厚植土壤。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厦门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把握新的战略定位,凝聚起推动经济发展的磅礴力量,共同谱写开放发展恢弘乐章。
【亮彩数字】
【政策助力招商引资】
1、促进外资稳定增长
2018年4月,《厦门市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正式出台,加大力度促进我市利用外资稳定增长,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这是厦门市首个系统性针对外商投资的鼓励政策。
一、新设外资企业到资奖励
1.按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2%给予一次性奖励,单个企业最高奖励不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
2.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000万美元后,从企业缴纳首笔增值税的当年度起,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给予100%奖励,后三年给予50%奖励。
二、现有外资企业到资奖励
按企业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2%给予奖励,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奖励不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
三、外资并购到资奖励
按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2%对并购后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予奖励,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奖励不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
四、扩大在厦投资
凡符合规定条件的,实行递延纳税政策,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
五、境外上市企业返程投资
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六、研发投资
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补助及相关科技优惠政策。对外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符合规定的,可全额退还增值税。
七、企业人才
1.年缴纳个税达8万元及以上的员工可享受个税地方留成部分一定比例的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五年。其中:年纳税额8万元的部分,补贴比例为50%;年纳税额超过8万元至25万元(含)的部分,补贴比例为75%;年纳税额超过25万元的部分,补贴比例为100%。
2.年缴纳个税达5万元及以上的非厦门户籍员工,可以参照本市户籍人员条件在厦购买商品住宅。
3.员工在该企业服务满3年并已缴交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继续与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可以落户本市。
2、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2018年,厦门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精准有效的30条扶持措施。
为推动民企做强做大,该意见明确继续开展龙头骨干民营企业认定工作,在资源配置、要素保障等方面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扶持。
对2018年1月1日起新增的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民营批发和零售企业,且产值和批发零售业销售额不低于上年度水平的,以企业上年度缴纳的地方级税收收入为基数,增量部分的50%奖励给企业扩大再生产,奖励期限3年。
对民营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给个人的,转为增资或在厦门市再投资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其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予以全额扶持。
加大对有市场、有订单的工业和信息化民营企业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对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亿元以上且同比正增长,新增流动资金贷款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厦门市财政对其当年度新增的流动资金银行贷款利息给予30%补贴,单个企业贴息最高不超过800万元。
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的项目,厦门市财政给予该类项目设备投入金额的10%补助,单个项目补助金额最高1000万元。各区、管委会可按一定比例予以配套奖励补助。
3、深化厦台经济合作
4月10日,我市在全国率先颁布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厦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先行先试推出60条惠台举措,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厦门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厦门居民同等待遇,促进台资企业在厦门更好更快发展。
据了解,《若干措施》共有60条惠台举措,分为经济交流合作、社会文化交流合作、台湾同胞在厦学习实习、台湾同胞在厦就业创业、台湾同胞在厦居住生活五大部分。《若干措施》充分吸纳了台胞台商台企的意见建议,具有鲜明的厦门特色,60条举措中落实中央政策的有27条,结合厦门实际推出的有33条。
其中涉及经济交流合作的措施最多,共23条,为台资企业和台湾同胞在厦设立企业、科技研发、项目建设、融资贷款、货物通关等方面提供支持,包括:帮助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在厦门的台资科研机构、研发中心采购大陆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台资企业在厦门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台湾同胞来厦门创业,以其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等科技成果作价出资入股的,科技成果作价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受限制。
4、推进人才资源改革
2017年,厦门市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聚焦人才引进聚集、培养开发、评价激励、流动配置和人才管理等关键环节,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藩篱。
在人才引进方面,提出将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软件信息、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新兴业态人才纳入“海纳百川”政策重点支持范畴,加大重点团队支持力度,对一流顶尖团队给予1000万元至1亿元资助。
同时,还加大人才企业落地后跟进扶持力度,对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双百计划”企业,按其业务收入的1%给予奖励。建立高层次人才名优产品目录,并优先列入地产工业品推荐目录,支持人才创新产品市场推广。
该意见提出,对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生及归国留学人员,按硕士每人3万元、博士每人5万元发放生活补贴。据了解,此项补助标准为全国同类城市中最高。
在人才培养方面,如对于高技能人才,提出要建设一批技工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经认定后给予最高50万元建设补助,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按引进人才标准(技师、高级技师分别给予0.5万元、1万元一次性补贴)给予补贴;对新评定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给予每人30万元、10万元奖励。
对于青年英才,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引进杰出青年人才和培育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成绩显著、特别优秀的最高可获40万元经费补助和生活津贴。
对于博士后创新人才,给予在站博士后人员每年10万元、最长2年的生活补助;拓宽国际视野,积极吸收外籍、台湾优秀青年人才来厦从事博士后研究。
5、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近年来,厦门市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出台《厦门市进一步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全面提升改善营商环境,并采取产业引导、政策扶持、用地保障等有力措施,培育、吸引、壮大一批总部企业。
根据政策,在企业贡献奖励方面,认定企业按其年度所得税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奖励,5000万元(含)以内的部分,奖励比例70%,5000万元以上的部分,奖励比例80%,奖励5年。对企业年度两税地方留成首次达到5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年度两税地方留成首次达到1亿元的,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同一企业累计最高可享受奖励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