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9-09-27 | 人围观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昨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借助产品原件、沙盘模型等实物,对70年来相关领域取得的150个“新中国第一”进行展示,其中北京有10项。记者了解到,整个展览涉及北京的成就有近50处。记者将按照时间发展,逐步揭秘北京在70年来取得的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第一个十年中,北京成功治理龙须沟,建成新中国第一座现代电子管厂,国内首座民用机场启用,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在北京试制成功。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首都十大建筑全部完工。
1950年
花693.4万斤小米成功治理龙须沟
天坛北门的金鱼池小区内水清树秀,一派祥和。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里曾经就是老舍笔下的龙须沟。
新中国建立初期,北京的许多街道,尤其是劳动人民聚居的地区都没有下水道,肮脏程度最严重的就是龙须沟,离半里路就可闻到臭味。龙须沟一带的居民,多是零散工人、三轮车夫、贫苦市民,这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也没有一所像样的大瓦房,居民喝的是比自来水贵四五倍而又肮脏的井水,北京外城的全部人口是50万,其中4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都流到曲折狭小的龙须沟里,沟水泛着古铜锈的绿色,一年有9个月臭气熏天。
1950年5月16日,龙须沟治理工程正式开始。龙须沟工程的概算为693.4万斤小米,占全市预算支出总额的2.25%。在治理龙须沟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还来到群众中听取附近居民的意见,这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闻所未闻。老舍据此创作了著名话剧《龙须沟》。
值得一提的是,龙须沟工程的概算为693.4万斤小米。当时小米是中国财政收支计量单位,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物价波动,所以财政预决算和供给标准均以小米计算。例如从国家主席到普通职员,尽管工资是以小米计算的,但拿到的工资依然是旧币钞票。发工资时,以市场前一天的小米价格为准,按照工资标准的小米斤数折合成货币。这样可保证拿到的工资能与市场上的小米价格相当。
“老舍若来寻故地,当惊巨变续华章”。居民在《颂金鱼池小区》诗中这样赞道。2004年4月18日,原龙须沟地区的老街坊们把老舍笔下的“小妞子”接回金鱼池,为“小妞子”铜像落成举行揭幕仪式。
1956年
亚洲最大最强电子管厂开工
闻名中外的北京798是艺术的象征,老的厂房和当代艺术在这里激情碰撞,活力无限。60多年前,这里也是一片生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许多现代化工厂。
1952年起,在苏联和德国(东德)的技术支持下,北京开始筹建酒仙桥电子工业区。1956年10月15日,北京电子管厂举行开工典礼,这座厂总投资1亿元,设计年产1220万只电子管,是上世纪60年代亚洲最大最强的电子管厂,是中国电子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骨干企业,员工总数近万人。
除此之外,酒仙桥还建起了规模庞大的北京电机总厂、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下辖706、707、718、751、797、798厂)、北京有线电厂(738厂)、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单位。798艺术区就是在工厂旧址上改建而成。
1993年4月,北京电子管厂以经营性资产出资,2600多名干部职工以募集的650万元出资,加上银行的债转股,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后来的“京东方集团”。
2018年,京东方新增专利申请量9585件,其中发明专利超90%,累计可使用专利超7万件,BOE(京东方)已跻身半导体领域全球第二大创新公司。2019年一季度,京东方液晶显示屏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一。
1958年
首都国际机场建成投入使用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建成于1958年,是国内首座民用机场。
1980年1月1日,T1航站楼及停机坪、楼前停车场等配套工程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1999年11月1日,T2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同时T1航站楼开始停用装修。2004年9月20日,T1航站楼重新投入使用。2008年春,机场扩建工程(T3航站楼)完工。截至2017年7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拥有三座航站楼,面积共计141万平方米;有两条4E级跑道、一条4F级跑道,机位共314个。
从1978年至2014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由103万人次增长到8612.83万人次,位居亚洲第1位、全球第2位。2018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成为中国第一个年旅客吞吐量过亿人次的机场,也是继美国亚特兰大机场后,全球第二个年旅客吞吐量过亿人次的机场。截至2018年12月,有国内(含地区)航点160个,国际航点136个;共开通国内航线132条、国际航线120条。
1958年
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试制成功
新中国成立前,全国铁路只有四千余台蒸汽机车,型号多达两百种,分别由8个国家的30多个工厂生产。就蒸汽机车型号庞杂众多而言,旧中国绝对位居“世界火车之最”。那时的中国铁路曾被讥讽为“万国蒸汽机车博览会”。
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世界铁路内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铁路运输的迅猛发展,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的领导萌发了制造内燃机车的想法,并得到了铁道部和北京市委的支持。代理厂长黄英夫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多方搜集有关资料,并从集宁借调来一台匈牙利进口的ND1型机车作试制样机。工厂还成立了内燃机车办公室,统筹试制工作。唐山铁道学院、北京铁道学院和北京工业学院的师生们也闻讯赶来协助解体、测绘。
1958年8月31日,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建设型直流电传动调车内燃机车组装完毕,9月9日正式下线,机车的3万多配件全部是中国制造。这台机车采用的柴油机装车,功率441千瓦,自重60吨,最高时速是85公里。
1959年
首都十大建筑全部完工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首都北京建设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国庆工程,这项计划包括10个大型项目,被称为“十大建筑”。
1958年9月6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召集了北京1万多名建筑工作者开会,作关于国庆工程的动员报告。除组织北京的34个设计单位之外,还邀请了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30多位建筑专家,进京共同进行方案创作。建筑专家、教授、工人、市民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人们对各项工程先后提出了400个方案,其中仅人民大会堂就提出了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面方案,并结合工程对天安门广场提出了多种规划意见。
1959年2月,当时的“十大国庆工程项目”最后确定。1959年,北京十大建筑竣工,它们是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同属一个建筑,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已被拆除,现已重建)、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北京工人体育场。
此后,“十大建筑”的评选又进行了多次。2009年3月“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活动启动,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国家体育场、国家大剧院、北京南站、国家游泳中心、首都博物馆、北京电视中心、国家图书馆(二期)、北京新保利大厦、国家体育馆荣获“北京当代十大建筑”称号。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