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9-08-04 | 人围观
随着贯穿大山的高速公路在2010年全线通车,重庆东南部四个穷县区——酉阳、秀山、黔江和彭水,迎来了历史转机;经济命脉的打通让货出得去、人进得来,民众生活大幅改善。《联合早报》记者今年6月底走访黔江和彭水,发现两县区正大力扶植农业转型升级,通过种植利润较高的农产品结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助民众脱贫,逐步迈向小康。
重庆上世纪曾有句话家喻户晓:“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意思是做家长的不用费心教育孩子吃苦耐劳的道理,只要把孩子送到重庆东南部四个极度贫困的县区——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去走一趟,他们自然就能深刻体会人生的五味杂陈。
酉秀黔彭居民以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居多,地处武陵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其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居民生活贫困。
不过,随着贯穿大山的高速公路在2010年全线通车,酉秀黔彭这片穷乡僻壤的命运迎来历史转机,经济命脉打通让货出得去、人进得来,民众生活大幅改善。
《联合早报》记者今年6月底走访黔江和彭水两县区,发现当地正大力扶植农业转型升级,通过种植利润较高的农产品,同时结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助民众脱贫迈向小康。
其中,与重庆主城区相隔逾180公里、约三小时车程的彭水,是中国苗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苗乡”,过去10年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改善民众和地方财政。
据中共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54岁)介绍,该县接待游客人次从2012年的340万激增至去年的2529万;同期旅游综合收入从10亿元(人民币,下同,1.98亿新元)提高至111.8亿元,增幅逾10倍,超过7500贫户通过旅游产业增收。
阿依河景区就业多元生计有保障彭水境内已成立10余年的阿依河景区以自然风光著称,该处峡高谷深、河床狭窄、礁石遍布、河水清幽,吸引中国国内外游客到访徒步、泛舟、乘竹筏、漂流、夜宿山寨等,同时体验苗家风情。在景区内搭乘高度亚洲第一的峡谷类全户外观光电梯,约两分钟就能下降150米至谷底的阿依河。
对当地民众而言,打造阿依河景区意味着就业多元化,生计更有保障。在景区划竹筏10多年、苗族山歌唱得铿锵有力的赵春发告诉记者,景区让他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之前种稻捕鱼的船夫冯国成也透露自己目前每月收入介于2000元至4000元,年薪超过2万元。
景区稳定运营也吸引部分在外求学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就职。刚从重庆大学城毕业、在阿依河从事导游四个多月的张永果(22岁)说,自己喜欢当地贴近自然的工作环境,而且离家也近。
据了解,阿依河附近很多民众以前都务农为生,把收成拿到县里卖。张永果透露,以前当地一个家庭年收入一般少于1万元,农作物若没有外地人收购,一般都会出现过剩。
他说,景区给当地人带来很多就业岗位,其中也针对贫困户就业提供如船员、安保、检票等扶贫岗位,以及技能培训。
景区扶贫商铺解决就业问题阿依河景区负责人冉涛介绍,景区每年为当地村民提供500个岗位,也已投入近千万元在景区入口打造近百个扶贫商铺及近80个扶贫就业岗(即有遮盖路边摊),解决千余人就业问题。
据了解,上述商铺及就业岗对当地民众全额免租,供他们向游客贩售漂流用具、雨具、小吃食品等。景区主要收入则来自门票、竹筏、漂流、酒店等方面。
冉涛也透露,景区周边近两年带动100多家农家乐的兴起,景区对它们实施规范管理并统一对外销售,以免出现竞价相互伤害。
至于继续耕作的民众,则可把自家农作物带到景区贩售。景区也主动向阿依河旁山上19个贫困户收购他们种植的玉米、马铃薯(中国称土豆)、番薯(红薯)等,充作公司员工生活用餐。
此外,景区内特设旅游扶贫土特产专柜,供贫苦户寄卖大角菌、虫草花、土蜂蜜等价值较高农产品,由景区员工向游客售卖。据观察,专柜上还摆放供应土特产的贫困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住址、联系电话,以及具体致困的原因。
丈夫患上绝症、还须供一对儿女读书的刘群仙(40多岁)就在专柜寄卖从外地采购的农产品,同时也已在景区内整理酒店客房五六年,之前不太工作。她表示:“农产品卖得还可以……收入有比以前多,对生活有帮助。”
寄卖桃子的谭长寿(47岁)则在景区当了约10年的保安,之前无固定工作,家中母亲残疾、妻子失业,同样需供养子女。他表示,生活有获改善:“收入有增加,但不会很多。”
乌江画廊民众生活明显改善借旅游业多管齐下扶贫的模式在彭水并非阿依河独有。在阿依河汇入的乌江,有一段以峡谷风光为主的景区。从彭水万足码头上船,沿江两岸翠绿葱郁、山峦叠嶂、奇峰对峙,被誉为“乌江百里画廊”。
游船导游张尧(33岁)来自贫困的彭水双龙乡,她告诉记者,“乌江画廊”同样为当地民众提供扶贫岗位,景区入口也代销附近贫困村民栽种的土特产。
她透露,自己2009年随从军的丈夫自宁夏返回彭水时,旅游还是个新兴产业,工资起初并不好但逐年改善。她说:“老百姓还是能(从旅游业)得到很多实惠。10多年来(大家的生活)已逐渐有改善,近几年特别明显。”
尽管如此,阿依河和乌江画廊同样无法免于户外旅游业“靠天吃饭”的常态。记者到访阿依河当天天气阴霾,景区游客稀疏,据信是因上游的贵州省较早曾降暴雨,导致水位高涨,原本碧绿的水色变得浑浊不清,影响游客观光兴致。景区内少数摊贩早早收摊,前往景区公路沿途的农家乐门面也冷清。
同样受暴雨涨水影响,乌江画廊河水也一样浑浊,大片树枝和漂浮物自贵州上游沿江而下堆积,有碍观瞻。
谭长寿说:“今年雨水多了一点,(对景区生意和个人生计)有影响。”
善感乡村民土地入股打造农业观光园沿着乌江画廊逆流而上数十公里,与贵州一水之隔、风光明媚的善感乡周家寨村,则是以另一种模式展开旅游扶贫。
据了解,善感乡官方近年邀请村民以手上土地入股打造农业观光园,园区种植蓝莓、枇杷、柿子等10余种利润较高的水果,吸引游客采摘购买。政府和经营园区的企业则分别投入基础设施,以及负责园区的栽种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效益。入股村民每年可按园区收益分红。
此外,当地百姓也可在园区内有偿务工,解决留守劳动力就业问题。
善感乡中共党委书记崔明伟受访时介绍,当地百姓以前普遍种植不值钱的玉米、番薯等,“(每年)一亩能达到1000块钱(人民币,下同,198新元)就算不错了,(入股的老百姓)现在基本上可以达到1万块钱”。
园区创设之初,官方为说服村民入股经历了一番周折。崔明伟说:“(他们)刚开始时很抵触,不想来投资,后来慢慢通过带动,收益比之前好,事情比原来少,自己还不用操心,做出来比原来好,钱也比原来多,慢慢思想就转变了。”
中共中央为全国贫困人口定下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今年被视为冲刺年。中共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4月访问重庆期间就重点视察扶贫工作,并确立“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为中国扶贫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同时,“防止返贫”也被视为重中之重。
崔明伟表示:“我们的脱贫攻坚主要是通过产业来带动,毕竟送钱、送油都只能是短暂的,把产业做起来后他(村民)才能真正脱贫……扶贫先扶智,如果不把智扶起来,脱贫后(官方)不管,管得少了,他也可能返贫。”
据悉,善感全乡7800人有逾2800人来自620个贫困户,未脱贫的75户料年内可全部脱贫。
猕猴桃打开黔江高端水果及旅游好局距离彭水约75公里的黔江区,民营企业三磊田甜农业开发公司在风景宜人的仰头山,打造面积1万余亩(超过942个足球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截至去年投入已达2.8亿元。园区通过种植高端水果和经营旅游采摘,大幅改善近2000贫困人口的生活。
三磊田甜总经理彭文平受访时表示:“(最初)很多地都是荒的,放着长时间没人管,大多数劳动力都到外地打工。”到园区务工的多为留守的老人和妇女,“(他们原来)在家里就是简单地喂一点鸡,喂一点猪,管一管小孩,基本上谈不上什么收入,一年可能几千块收入都很难”。
猕猴桃观光采摘扩大至其他水果
彭文平透露,园区目前从三方面让当地民众的年收入增至平均三四万元,包括土地流转、到园区务工,以及奖励果实产量。另据黔江政府透露,该区去年贫困人口已降至2753人,返贫率也降至0.06%。
园区自2016年起推出猕猴桃观光采摘,去年扩大至其他特色水果,游客每年5月至8月分别可采摘白枇杷、蓝莓、杨梅、脆红李等水果,9月至11月可持续采摘猕猴桃。园区去年吸引10余万人前去采摘,游客多为重庆人,其他来自湖北、湖南、贵州等周边省份。
彭文平介绍,园区未来12月份至4月份可能将栽种草莓等,让游客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可摘。园内也设有避雨大棚,让游客不受天气影响,随时都可到访采摘。
此外,园区计划开拓客源,通过展开认养猕猴桃树的项目,让认养者携家人小孩上山参与劳动,贴近大自然。
旅游拉动重庆乡区经济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受访时,肯定旅游对重庆乡村地区经济明显拉动的成效,这与政府非常大力度帮扶有很大关系。他说,毗邻酉秀黔彭的武隆区和石柱县,也因旅游业获得规模化发展,旅游扶贫成效比较突出。
罗兹柏说:“旅游扶贫主要还是要通过旅游的吸引,创造农村里边的吸引,增加接待的生意。”
尽管旅游业有靠天吃饭的行业特点,罗兹柏认为,季节还是有基本规律,总体趋势相对稳定,超出规律的灾患则不仅对旅游业,也会影响其他产业。他表示,重要的是在经营时考虑保障性问题,未雨绸缪。
罗兹柏建议,重庆的农村可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以应对季节性问题带来的局限,一年到头都有产品可卖。同时,各地农村发展观光业时也应结合自身乡情文化,展现“个性魅力”以避免因重复性相互竞争。
他也说:“景观、建设改造是不足够的,必须要有差异性的吸引,必须要有乡村村落文化支撑,才可能形成差异。”
另一方面,罗兹柏表示,要防止返贫须确保产业可靠性,官方也要从“授人以鱼(给钱和补助)”转为“授人以渔(谋生技能)”,让群众掌握更多脱贫能力。他说:“培训加大力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把更多的钱用在培训农民,或者是生产的技术,把握农民素质的提高,才比较有利于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