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9-05-14 | 人围观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出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水泥制造是制造业的重要类别。2018年,水泥行业效益超历史水平,然而这样的局面能否持续,下一步该如何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应该怎么走,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带着行业内外的关切,中国建材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
记者:举世瞩目的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亮点很多。结合我国建材产业发展情况,您有什么具体解读?
宋志平:3月5日,我认真聆听了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非常振奋,深受鼓舞。印象深刻的是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对我们建材业改革纵深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可以预计,我们全行业将迎来一个新的跨越发展时期。
在具体发展要求方面,报告提出“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谋划与构建建材行业进入新时代转向高端发展新蓝图,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既是中央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也是所有建材人的共同梦想。
记者: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请您谈谈在这方面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成效。
宋志平:一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当好排头兵。中国建材集团较早地关注了供给侧问题,在联合重组的过程中,一直努力引领行业在供给侧发力。这些年中国建材集团带头淘汰落后,推动行业标准提升,并不断提升高标号水泥在公司产品结构中的比重,带头不建新线,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倡导“行业的利益高于企业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孕于行业利益之中”的市场文化,为行业理性竞合带了一个好头,有效稳定了市场价格,成为维护行业健康的中流砥柱。
二是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中践行大企业责任。两材重组以后,中国建材集团在水泥领域,加快向“高标号化、特种化、商混化、制品化”方向发展,致力于商混专业化平台建设,迅速提升骨料业务规模和效益,探索“水泥+商混+骨料”全产业链运营,自主研发的多系列特种水泥广泛应用在核电、大坝、油井、港口等重大工程。坚持绿色化发展,南方水泥公司打造了“生态环保建材产业园”,实现矿山、骨料、熟料、水泥、商混、水泥制品、物流、协同处置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三是在经营管理上积极探索和创新。中国建材集团作为一家拥有上千家企业的产业集团,在企业经营管理上,提出了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和经营精益化的“三精”管理思想。各企业细化措施,扎实推进,真正实现从数量到质量、从速度到效益的转变。
四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先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水泥“走出去”迈入全方位投资、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时代。中国建材集团紧抓历史机遇,把“去产能”和“走出去”结合起来,过去10年里,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上建设了312条大型的水泥线,占全球水泥生产线的65%,世界最大的万吨生产线共有30多条,其中20条是中国建材集团建造的。
记者:对于中国建材集团水泥业务的下一步发展,以及如何发挥好在行业中的领军作用,您有什么样的计划和期许?
宋志平:一是加快业务整合优化。2018年我们完成了“小两材”重组,下一步要加快推进三大业务整合。
二是做好水泥“四化”和“水泥+”业务。我们有句话叫“做强水泥,做优商混,做大骨料,做好综合利用”,中国建材集团下一个增长极在骨料,要大力打造“水泥+”经营模式,加快发展骨料业务,构建水泥产业链延伸新优势,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垃圾、危废、污泥、污染土等资源综合利用,推动企业节能降耗降本。
三是加强水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力度。中国建材集团将坚持创新引领,加大科技投入,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实验室,加强对工艺、装备、智能化等方面的研究。我们也在积极引入机制,让技术人员发挥聪明才智,为行业的创新转型、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是作为建材行业领军企业,我们要继续擎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旗,与其他行业大企业集团一道,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将去产能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