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9-07-15 | 人围观
兰州新区位于西北内陆,千百年来,在这块被称作“秦王川”的土地上,当地农民都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旱地作物为生。对他们来说,吃水都很紧缺,种水稻更是天方夜谭。然而近日,在兰州新区火家湾村一片被农民“抛弃”的农田里,首批13亩“砂地水稻”成功试种。
兰州新区“砂地水稻”成功试种
“种了有半个多月,如今稻田已荡绿波,国庆期间就能成熟开镰。”袁兆全兴奋地告诉记者。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甘肃扎米尔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袁兆全是首次尝试在兰州新区盐碱地种植水稻的人。虽然对袁兆全而言,在干旱的沙石地上种水稻有点“不务正业”,但他认为,如果试种成功,就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既能改善当地局部环境和气候,更能帮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能让西北偏北的旱地民众吃上自己种的大米,是袁兆全的愿望,也是北京逻各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玲崇的希望。多年研究“沙漠水稻”种植技术的经验告诉王玲崇,秦王川的气候、地质条件与内蒙古科尔沁沙漠相差无几,既然科尔沁沙漠有成功的经验,在兰州新区种植水稻就并非“天方夜谭”。于是,双方在多次考察后,最后决定在兰州新区开辟试验田。
“最大的难度在于它的失陷性,比流沙沙漠更难,而且保水性非常差。”王玲崇说,石缝隙中残留沙土,水渗透下去这些细小的沙土就会随着石粒往下形成塌陷。
为了提高土壤保水性,王玲崇和袁兆全创新性地采取小梗台节流、低洼回流池、排灌活水渠等田间分水的“土办法”进行土地追平,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对后期失陷性导致土地坑洼的处理。经实测,比前阶段节水1/3左右,每10亩每天用水432立方米左右。
兰州即将拥有自己的“陇稻”
土壤的问题解决后,如何因地制宜地种植,又成为摆在王玲崇和袁兆全面前的问题。据王玲崇介绍,水稻的正常生长周期是157天,但兰州新区不符合157天的水稻生长条件,最多生长135天。为此,王玲崇多次考察当地地质、气候等条件,并联合水稻研究所进行研究培育,专门培育出了针对兰州新区生长周期的两种种子,一种生长周期132天,一种135天,在有效的周期内实施种植。
“我们已经在火家湾村流转了400亩土地,今年在13亩试验田里栽种水稻,观察收集各种数据,一旦栽种成功,将大面积种植水稻。”王玲崇介绍,此次试验田栽种的水稻是专门培育的适合兰州新区土质、气候的新品种,成功几率很高。
更让人惊喜的是,种了水稻后村民们发现,燕子、水鸟都来了,逐渐改变了当地小局域的气候。袁兆全告诉记者,根据现在的长势,他计划明年将砂地水稻的种植扩大到上千亩,大面积推广。“助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改善民生,也算在兰州新区历史上创造了个小奇迹。”袁兆全感慨道:“成功后,这就是咱甘肃人自己的水稻,就叫它‘陇稻’,或‘兰州一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