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0-04-11 | 人围观
日前,《人民日报》报道了习近平主席关于区块链的讲话:“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
消息一出,与区块链技术有关公司备受关注,同时一些曾屡被打击的币圈也高声欢呼。
区块链是什么?币圈炒作的又是什么?这要从暴涨暴跌的比特币说起。
2008年,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伴随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问世而引起广泛关注。
2016年,区块链技术首次在我国官方指导文件《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白皮书(2016)》中亮相。
如今,区块链技术从最初仅能实现比特币支付,到历经智能合约、去中心化应用等发展阶段。
而差不多时间,作为区块链技术“元老级应用”区块链加密货币比特币在支付上也迎来了强劲对手社交巨头脸书Facebook发行的天秤币(Libra)。
与底层区块链技术实践发展迎来的政策春风不同,对于比特币以及其他区块链加密货币,各国央行始终保持警惕。
传统信用货币困境中诞生的“造富神话”
2008年,由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以下简称“美联储”)主导的金融体系信用过度扩张,最终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在此背景下,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在白皮书中他表示,运用区块链技术设计出了加密货币比特币,其发行数量有限,仅有2100万个,并且需要网络各个节点的计算机通过计算获得(这一获得过程被称为“挖矿”),到2040年比特币就会被全部挖完。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本聪的白皮书在嘲讽美联储及其他国家央行向经济“放水”之举。
作为点对点(peer-to-peer,简称“P2P”)电子现金系统,比特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通过网络系统能够实现流通与支付功能,不需要通过任何中间金融机构。
但在随后10年,除了支付功能,比特币更“响亮”的名头是造富。
2010年,美国程序员拉丝勒·豪涅茨(Laszlo Hanyecz)用1万个比特币交换了2张价值25美元的披萨,2017年,比特币涨到历史最高点——单个19142美元。
2014年,四川杜某敲诈勒索上市公司2099个比特币套现200万元人民币后,直至2017年被刑事判决之时,这笔“币”已经价值3亿元人民币。
虽然比特币是造富神话还是庞氏骗局的争论在过去10年从未停歇,但并不影响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一众加密货币暴涨与暴跌吸引了无数投资与投机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传达出区块链的讲话精神后,Wind细分中概股区块链板块集体大涨,其中迅雷大涨107.76%,从年内最高点暴跌35%的比特币在此后12小时内暴涨40%,重新站上1万美元。根据加密货币资讯网站CoinMarketCap显示,当前比特币市值维持在1.2万亿元人民币附近,占全球加密货币总市值的63.2%。
多位数字货币投资者曾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坦言,是否骗局已经不是币圈(区块链加密货币投资圈)最关心的事情,只要能赚钱都是优秀的加密货币。
我国监管也正是注意到了市场炒作的行为,在2017年底至2018年上半年,持续加码虚拟货币(加密货币)ICO(首次代币发行)风险。
与火热炒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尚未被公众普遍接受,甚至有国家明确禁止这一行为,例如印度尼西亚央行曾明确表示不要使用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此种交易行为违犯国家货币法。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比特币前行的10年中,区块链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引起了市场与学术认识的重视,市场上的大型公司与各国央行认为数字货币会给机构乃至国家带来创新与机遇。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浦东改发院)金融研究室主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财富管理中心兼职研究员刘斌向记者介绍,从大的角度上区分数字货币,可以分为官方的数字货币与私人的数字货币。
官方的数字货币是各国央行推出的法定数字货币,比如中国人民银行计划推出的法定数字货币(CDBC);
私人的数字货币,即非官方的数字货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比特币与以太坊为代表的加密货币;第二种是选择以法定货币为锚定物的稳定币,比如USDT(泰达币);第三种则是摩根大通、瑞银集团(UBS)等商业银行发行的用于银行间结算的功能性结算币。
全球最大社交网站“入局”遇阻
今年6月,脸书发布稳定币Libra白皮书,正式宣告将在数字货币市场分上一杯羹,打破数字货币格局。
由于脸书拥有的23亿个月活(每月活跃用户数量),与Libra锚定一篮子主权货币做信用支撑,避开央行等监管机制的“初始设置”,迅速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各国央行以及监管机构的关注,监管对Libra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根据白皮书介绍,Libra是一个区块链项目,其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
在白皮书中,脸书认为传统的金融服务离穷人太远,并且被收取各种不菲且难以预测的费用。全球仍有17亿名成年人从来没有接触过金融系统,虽然他们中的10亿人拥有手机,其中的5亿人可以上网。“借助与区块链的独特的金融特性来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
但反对Libra的声音也从未停止,由于其存在的信任与监管问题,欧盟主要成员国德国和法国已经公开表示不许Libra进入本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在对其进行调查。
今年7月,脸书Libra项目负责人戴维·马库斯应美国国会要求,到华盛顿接受聆讯。在聆讯中,多位美国国会议员对Libra项目提出了包括数字货币定义、监管机制,甚至涉及非法恐怖主义渗透等种种质疑。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10月以来,多家Libra协会重要创始会员公司宣布退出Libra协会,其中包括移动支付商PayPal、Visa、万事达、Stripe,电子商务巨头eBay,也包括场景平台Booking等。
据了解,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场听证会上,脸书CEO马克·扎克伯格对于美国监管方担忧的回应仍然差强人意。
为何拥有23亿个月活的庞大生态的Libra发展之路颇为艰辛?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蔡凯龙告诉记者,关于如今支付与金融公司退出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来自监管方面的压力。因为Libra目前受到各国监管反对,特别是作为受美国与欧盟监管的机构,它们甚至会受到来自监管或者美国国会议员的威胁,如果支持脸书并且加入或共同建立Libra联盟,它们会受到更严格的监管,金融业务本身就是强监管属性的业务,若一意孤行只怕影响主营业务。
第二,这些成员公司加入Libra是非强制性加入的,在加入Libra之后到协会成立之前,是不承担任何责任的,但是到Libra第一次理事会举行之后,它们就需要承担责任。
第三,基于这些成员公司本身与Libra就是有竞争关系的,因为其都是以支付为主要场景,前期加入Libra查探Libra运作情况,到如今Libra前景不明,退出就是这部分公司的最佳选择,将来或许它们可以自己成立数字货币联盟,抑或是推出自家的数字货币。
在蔡凯龙看来:“短期来看,Libra成员缩减带来的影响自然是打击士气、破坏团结,使得公众对其信心更加低。但长期来看,根据马克·扎克伯格透露,仍有1600家企业申请加入Libra的联盟。只不过成员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因为出于监管考虑,金融与支付公司主观与客观上可能相对会较少进入Libra联盟。”
蔡凯龙进一步表示:“但是对于Libra的发行,不仅仅是传统的金融机构与监管怀有戒心,对于其曾经经历的信用危机,公众也深深介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各国监管以维护金融稳定为要务,所以摆在Libra面前首要的还是合规问题,比如恐怖主义以及洗钱等犯罪,这些都是加密货币为各国政府所不容的原因。
同样摆在Libra面前的还有其很强的跨国性与流动性带来的诸多问题,比如发行货币的铸币税,很多国家目前仍是通过不断地发行货币来征收铸币税,因此会造成货币贬值问题。如果Libra流通发行,这些国家收取铸币税就会受到影响。
大国关心金融稳定、外汇管制,对于小国来说,更无法抵御Libra的冲击。比如在柬埔寨及东南亚周边虽然有本国货币,但由于美元价格稳定,所以当地流通广泛的是美元。国家越小,Libra对其冲击就会越明显。冲击金融监管就是冲击央行货币管制,国家货币主权是国家主权在货币问题上的体现,Libra的野心在于突破,各国监管自然受到震撼并产生巨大危机感。”
上游财经专家顾问江瀚也表示,各国监管对Libra表现出的严重担忧来自货币发行权,虽然各国不会轻易用侵害货币发行权的理由来限制Libra的发行,但一定会寻找包括反洗钱、货币安全、隐私保护等等理由来限制其发展,PayPal此次退出Libra也可以说是这种政策导向的作用使然。
“而类似脸书这样的商业机构发行的是非主权国家发行的、超越主权的货币,虽然目前除委内瑞拉石油币外,各国央行数字货币尚未发行流通,但从现阶段来看数字货币的发币权仍为各国央行所主导,而非商业机构。”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以数字化的方式发行货币很可能成为时代主流,在此前提下,与其考虑商业机构发行数字货币,不如考虑以国家管控的、更加正规化的方式发行数字货币,这才是大势所趋。”
江瀚认为,从Libra当前出现的问题来看,一般情况下,商业化机构不要试图发行挑战主权的货币。货币发行权作为一种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愿意自己的货币发行权被他人所侵犯,在数字货币发行方面,商业化机构不应该做出过多的涉足。
各国发力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研究
一个同样值得关注的点是,脸书Libra项目负责人戴维·马库斯日前在回应Visa等多家支付巨头退出Libra项目时表示:“对于比特币的欣赏由来已久,但其尚不是一个好的交易媒介。”
正如上述所说,比特币虽然可以用于支付,但由于现阶段不受到一些国家认可、流通范围有限等因素,无法成为普遍支付方式。
“Libra采用的不是纯粹的区块链技术,而是一个混合式的架构,所以它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区块链加密货币。但是,也正因为这样,它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支付工具。”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公开课《科技金融前沿:Libra与数字货币展望》中提出。
在公开课中,穆长春认为,Libra是一种比比特币更接近支付工具的数据货币。其原因在于:其一,区块链是分布式记账,每一个节点都要保存系统里的交易信息,对数据存储的要求就比较高。
其二,区块链技术可扩展性差,会被性能最差的那个节点所限制,支付就会很慢。其三,对于Libra来说,只在最终结算那一层才用到区块链,而且节点不会很多,底下的交易采用的都是中心化处理,速度就比较快。
在数字货币支付方面,各国央行也从未放松。而我国在数字货币方面的布局则极具前瞻性。
“央行数字货币DC/EP[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Electronic Payment(电子支付),央行研究的数字货币名称]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从去年开始,相关人员已经是‘996’了,系统开发可以说呼之欲出。”穆长春在近期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表示。
在论坛上,穆长春透露,2014年至今,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现在“呼之欲出”。
他还表示:“由于法定数字货币是M0替代,如果要达到零售级别,那么高并发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去年双十一的时候,网联的交易峰值达到了92771笔/秒,比较一下,比特币是每秒7笔,以太币是每秒10笔到20笔,Libra根据它刚发的白皮书,每秒1000笔。
可以设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行数字货币,采用纯区块链架构无法实现零售所要求的高并发性能。所以最后我们决定央行层面应保持技术中性,不一定依赖某一种技术路线。”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只要你我手机上都有DC/EP的数字钱包,那连网络都不需要,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个人数字钱包里的水作弊转给另一个人。
也就是说你在支付的时候,是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账户的。不像我们现在用微信也好、支付宝也好,都要绑定一张银行卡,但DC/EP不需要。”穆长春表示,DC/EP能像纸钞一样流通,是纸钞的数字化替代,功能和属性会跟纸超完全一样,只不过形态是数字化的。
关于未来我国数字货币的格局,蔡凯龙认为,目前国内并不允许市场化主题发行数字货币,从目前来看央行数字货币作为现金的替代,与目前的移动支付是一种平行的惯性,就目前支付方式来看,以银联、支付宝以及微信为代表的还是传统金融体系中基于账户的电子支付手段,但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并不通过账户。
如果未来我国数字货币监管未开放的话,那么主要还是以央行数字货币为主,然后民间还会有一些纯粹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可以流通,比如比特币。就目前监管态度来看,谈我国市场化主体发数字货币还为时尚早。
刘斌告诉记者,此前美国一直没有提出发行数字美元的设想,也仅仅是在近期,受到脸书推出Libra,以及我国加快推出央行版数字货币的影响,美国国会议员才要求美联储考虑发行数字美元的问题。“目前全球有一些国家正在设计官方版的数字货币,英国、瑞典以及较为领先的中国。”
“从全球范围来看,很多国家央行在测试数字货币,比如:加拿大的Jasper项目,实验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和数字存托凭证(Digital Depository Receipt,DDR)的大额支付系统;
新加坡的Ubin项目,评估在分布式账本技术上以数字新元的代币形式进行支付结算的效果;欧洲和日本央行的Stella项目,旨在研究分布式账本技术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中的应用,评估现有支付体系的特定功能是否能够在分布式账本技术环境下安全高效地运转。
此外,瑞典的‘e-克朗’进展也较为迅速,并且经过了多次测试,近期,瑞典央行正考虑试行‘e-克朗’,并表示可能会推出该数字货币。”刘斌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