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6-05-06 | 人围观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由于紧邻毒地导致的污染事件,在过去十几天里,让国人再次意识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其实,自2004年北京宋家庄地铁站中毒事件以来,“毒地”事件并不鲜见。在城市化进程中,此类由废旧化工厂搬迁再利用带来的“棕地”问题,由于所处地段的特殊性,经媒体曝光受到广泛关注。事实上,耕地污染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在2014年4月17日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点位超标率为19.4%。
危机面前,国内污染土壤的修复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在土壤修复的技术、工程乃至立法层面,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与选择?江苏常州的毒地治理又将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863计划土壤修复领域首席专家陈同斌。
从“不承认”到“捂不住”
三联生活周刊:国内的土壤修复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陈同斌:开始,大家都不承认土地污染问题。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首先要证明在真实条件下,土壤中存在重金属污染;第二,受影响土地的面积要足够大,才会引起大家关注。因为过去的研究,都是往土壤里添加化学试剂进行模拟,在一个虚拟环境中,观察研究作物的中毒情况。不同于水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非常隐蔽,有累积效应,最初,单是证明土壤污染的存在便非常困难。
90年代,我们为在山东潍坊拍摄一张土壤污染的照片,花了几千元。必须让人从照片上直观地看出土壤污染,比如某个地方的作物长得矮甚至长不起来,仅此还不能断定原因,还得仔细分析相关土壤数据,找到污染物超标与作物生长的关联性。后来,我们承接了一个北京市的重大课题:“北京市土壤及蔬菜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分析”。当时的调查结果是,北京市本地生产与外地运来的蔬菜都有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后来我们又自费去湖南郴州、甘肃金州、广西西江流域的许多城市或地区开展大规模土壤污染调查,发现问题确实比较严重。但是,当时无论是农业还是环保等主管部门,对此并不认可,认为不是主要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的研究结果如何一点点影响到政府,全社会何时开始意识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
陈同斌:自2004年起,通过一系列新闻事件,人们开始关注起土壤污染问题。包括我们的调查报告,再到2014年发布的经过8年调查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证明土壤污染问题确实非常严重,捂也捂不住了。但是要形成某种管理上的集体性决策与共识,还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数据。
由于力量有限,我们在开始进行土壤污染调查时,不可能全国各地到处跑,像记者一样也是跟着新闻跑。在调查过程中,我也在想:“不能光像大夫一样发现病症,后续怎么办?必须有一种办法治好污染。所以很自然地进入土壤修复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