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投诉 | 联系我们 | 关注微信 要闻日报 - 要闻日报是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你的位置:头条资讯

如果把地球打包那就不叫流浪,那叫搬家!

来源:2019-02-09 | 人围观

  有人想听我聊《流浪地球》这本电影,留言很多次了,按说我一早就该评。

  但电影怎么说呢,它更像是在煽情,以及敏锐捕捉国人乡土文化情结。

  我不是说它不好看,它很好看,很成功,网评9分以上,估计票房妥妥的超过60亿。

  但是很显然,它更像是战狼之地球打包版,而不像刘慈欣的原著。

  原著里只是非常冷漠的在讨论生存问题,并没有电影里那么多煽情,让人潸然泪下的桥段。

  我这么说显然是受原著小说的影响远大于电影。刘慈欣是一个很冷的作家,他在电视访谈节目里讨论如果只剩做节目的三个人,是否有必要把美女主持人吃掉的时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很显然,他的回答是:yes。

  全然不顾及这样会掉粉无数。

  但这就是大刘的真实一面,他有在认真的和你讨论问题,而不是用情商,用世故圆滑来回避问题。

  要知道这一点在我们的文化里,极其欠缺。

  与电影相比,原著里没有那么多的泪点与燃点,它更多的是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让大家分成小组四散逃命,还是带着地球一起跑。

  你注意前者像什么?

  像游牧民族的追逐水草,像航海文明的四面出击,探索与寻找。

  那后者呢?带着地球还叫流浪么?那叫搬家好不好,那叫迁都好不好。

  这样的故事,在历朝历代里发生过很多次了,从长安到洛阳,从汴京到临安,从南京到北京......

  当然,它成功的迎合了我们的文化。

  可是我问你,就像要不要吃掉女主持一样,难道到了生死关头,我们也这么和稀泥,始终不肯针锋相对的,赤裸裸的面对问题本身么?

  我们的文化很少直接面对边界问题。

  比如,两个人落水,一个老人一个儿童,你该救谁?

  理智的人会告诉你,救那个孩子,理由是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价值不同的,它由你还能活多久来区分。

  说白了,一个还能活90年的生命和一个只能活10年的生命怎么等价呢?

  对着外人,我们可以讨论细节。

  可如果把对象换一换,一个是你妈,另一个是你的孩子,你告诉我,怎么选?

  很残酷对不对?

  因为我们的文化根基是孝,你不救你妈,这叫大逆不道。

  如果你觉得我举的例子是极端情况,那我告诉你,历史上这样的极端情况重演过很多次。

  比如,明朝末年,眼看着李自成就要打进北京了。他并没有想推翻大明,他也没有想当什么劳什子皇帝。他只是要求把陕西封给他,让他世代做个王,而且愿意北上抗清。

  这样优厚的条件,君臣不可能不动心,但谁也不敢先出声,因为谁都不想背负与反贼订立城下之盟的骂名。

  以至于靖康之难时宋朝那么糟的局面居然建立了南宋,还熬过了金,一直到元。可是明朝这个两京制的国家居然莫名其妙就被李自成给干掉了。

  这样的荒唐,一再的上演,我们打小都受过教育,痛骂李二先生是汉奸,所有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他签的。但是,我问你,有没有公开的场合下,有没有正规的课堂上,可以讨论下李鸿章当年面对的局面,可以讨论下到底有哪些选项?

  或者说的直白一点,如果不签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你可不可以告诉我,在当时的处境下,怎么样做才能团结一切力量去与外敌抗衡?具体怎么做?

  像翁同龢一样讲大道理是很容易的,就像崇祯君臣们也会扯那套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道理。

  但崇祯死了,明朝有保住了么?

  这就是真相,真相往往非常的让人难以接受,因为你发现你必须面对选择,就像你妈与你孩子同时落进水里,你必须救一个,只能救一个。

  甚至,当这个你代表民族,代表种族的时候,你想一起死,都轮不到你选择。

  这,就叫做残酷的真相,这就叫人类的文明。

  人类的文明,一直都这样残酷,一直都这样现实。

  大部分只有选票的选民可以不思考这些,但是那些被选择去执政的精英们,不可以不思考这些。

  否则,这个种族,何以存在呢?

  你注意,我说的层面仅仅是讨论,我们历史上,连讨论都未曾能做到。

  如果崇祯君臣能够公开讨论下李自成开出的条件,哪怕讨论完再拒绝,那也认了,死也做个明白鬼,总好过于碍于礼教、碍于面子,死的稀里糊涂。

  我相信一旦开始讨论,就不会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比如大刘这个作家,通过他的作品,能够清晰的看出,他是比较倾向于集权制的,比如《三体》里的面壁人,罗辑。

  这或许和他的经历有关,毕竟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电站做工程师,大型的项目,国企,这样的经历让他明白,一旦分权,一旦内讧,一旦失去统一的领导,就会酿成灾难,这体现在每部作品,无论是《三体》还是《流浪地球》。

  可如果你换个人,经历不同,也许看法就不同了。

  所以,我常说,到底允不允许大家聊天,到底允不允许大家敞开了说出意见,这才是你到底能否触发思考,能否从制造走向创造的必经之路。

  制造的本质仍然是组织性质的活动,一群人服从一个领导,服从一个意见,然后发挥人力的作用,形成规模效应。

  可是创造,无论是制度的创造,科技的创造,还是文化的创造,它都需要擦枪走火,它都需要思想的冲击。

  如果大家都不吭声,默默的看着台上的领导,看眼色行事,那怎么可能深入的思考,乃至把每件事弄清楚呢。

  当然,这不怪电影的导演,更不怪编剧,作为一个面对公众写文章的人,我很清楚,如果你企图把事情说清楚,无论它是文字还是影视作品,都是无法通过审核的。

  很多人看了电影都说我们的科幻有希望了,我们的想象力有希望了,我们的大片有希望了,甚至联想到我们的文化输出也有希望了。

  但我要泼一盆冷水,如果我们不改变几千年来唯上的这个本质,如果我们拒绝不受限制的敞开了聊每个话题的本质,如果我们依旧认为老师说的是标准答案,领导说的是标准答案,那我们输出的这种文化。

  人家为啥要接受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唐明梅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