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0-05-04 | 人围观
疫情将我们困在家里,但季节的流转却一如既往,枝头的花朵还是照旧绽放。2020年的春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着“到自然去”。恍然回首,当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我们是否还记得乡村的风貌?
对青岛画家王彦鹏而言,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存在。他内心的乡村风景,从未被都市的车水马龙所侵扰。那是一片安静的所在,牵绊着童年,也勾连着理想;镌刻在生命里,也流淌在水彩中。
王彦鹏出身于红色革命世家,祖父是37年入党,行伍出身的老革命,父亲也同样投身从戎,1978年转业后,担任郯城县文化馆长。王彦鹏的童年,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虽然我在部队出生,但我的童年,其实是蒙山沂水,是那个位于沂河边上的村子。小时候,父亲骑着自行车,前面载着弟弟,后面载着我,在曲折蜿蜒的乡间小路间穿行。这段记忆至今仍十分鲜明,未曾褪色。”
虽然在镇上居住,但离老家的路程不远,每年的寒暑假,以及麦收农忙的时节,王彦鹏都要回老家,田间地头搭把手。这是来源于生活的经验,也是深厚的情感积淀。此外,因为母亲是电影院查票员,近水楼台先得月,王彦鹏看了很多电影。第五代导演作品中的乡土意识,与他的童年记忆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和共鸣。
经济宽裕的生活条件,以及身边浓厚的文化氛围,令王彦鹏早早地浸入了一种“文艺范儿”的生活。他从六岁开始学画,时有名师指点,一帆风顺地考上了大学。青岛这座城市,也由此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读大学期间的王彦鹏,一直活跃在校园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大一到大四就没闲着”。他开过书店,也接画廊的活儿,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一直临摹世界名画。如今回想起来,仍然是一段非常充实、充满乐趣的好时光。
“当时每个周画一张画,一张画能卖60块钱,收入颇丰。拿到钱,第一时间都买了书。”
阅读和绘画,是年轻的王彦鹏的两大精神支柱。他学的是工艺美术,这个专业的综合性非常强,各方面艺术都有涉猎。作为曾经的学霸,王彦鹏笑言:“我们这些老纺院出来的同学,动手能力都超强。”
也正是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打底,王彦鹏大学毕业后,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始终可以做到凭手艺吃饭。他开过广告公司,画过五米的大广告牌,虽然只是单纯的商业行为,但却极大地锻炼了他的造型能力。
正所谓“机会只留给准备好的人”,2000年,王彦鹏遇到了一位台湾画商,从此当起了“画探”,为国内画家和台湾画廊牵线。看画和收画的过程,既是对眼力的训练,也是另一种方式的自我提升。
“那些画的不好的,不认真的作品,画商会直接撕掉。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后来我也开始卖画,时刻提醒自己,作画的态度很重要,每一张作品都马虎不得。”
自从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仅仅三年时间,王彦鹏便买了一套房子。也令他意识到,画画,真的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此后,他做了四年艺术品出口,也陆续涉及其他行业,但始终未曾远离绘画。随着时光推移,他的创作方向也渐渐有了明晰的脉络。
“青岛水彩历史悠久。上学的时候,我已经有意识地向水彩靠拢,近年来,这一倾向愈发明显起来。我想要画出深藏在心底的记忆,画我的故乡,以及缭绕不去的乡愁。”
虽然在城市里定居多年,但王彦鹏还是向往着村居生活,也经常回老家住一住。他热爱乡村的清新空气,也乐于享受睡到自然醒的惬意。他感慨地表示:“现在城市里的光污染非常严重,回到了乡村,你才知道什么是伸手不见五指,什么是真正的黑夜。”
在王彦鹏看来,乡愁就是小时候拼命想离开,老去后却再也回不去的地方,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生之旅,也是每个人心底的隐秘之地。故乡承载着记忆和情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怀旧。
“还记得小时候在打麦场里乘凉,夜空中繁星点点,萤火虫漫天飞舞,我们就那么躺着,聊天,吹牛皮,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在王彦鹏的“乡愁”水彩系列中,我们看到的,是清澈的河流、泥泞的小路、覆雪的村居,以及葳蕤的草木。清浅的色彩,灵动的笔触,令这些风景呈现出精神家园的意象。这是王彦鹏的理想乡,也是一个画家用画笔所描绘出的“寻根”情怀。
都市生活,往往带来日复一日的循环错觉,因而也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变化。但王彦鹏笔下的春夏秋冬,是四季分明,色彩各异的。他表示,自己最喜欢乡村的冬天,水彩也特别适合表现雪景。画里留白,其实也是给人生留白。正所谓花看半开。“十分聪明用五分,要留五分给子孙。”
王彦鹏的“乡愁”,并不囿于临沂故土。近年来,他画过青岛的一百个“美丽乡村”,也在周游欧洲的过程中,寻访了很多英法乡村。他感慨地表示,欧洲的乡村,仍然是活着的,生机勃勃的,不仅风景恬静优美,乡民们的生活也闲适安逸。与之相比,中国的乡村已然趋向空心化,正在日渐凋敝。年轻人都离开了,只有老人和孩子被留下来。
“尽管城乡差异仍然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逃离北上广,自都市回返乡村。我觉得,人还是应当接地气,与自然亲近,与土地共存,才能寻回内心的宁静。”
王彦鹏表示,自己非常喜欢古典写实艺术。现代艺术仍然扎根在古典的根系上,而中国艺术的根,是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他也不喜欢触碰政治题材。毕加索推崇齐白石,梵高借鉴浮世绘。东西方文化艺术,不要争高低,是一个碰撞融合的过程。单纯画画。不要刻意划流派,回到绘画本身,它必须先是一张好画。好画的力量可以超越时空。不需要语言的,可以直击灵魂。
“都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但画家一定要读书,不读书,人会变得肤浅,画出来的画,也会有匠气。艺术若无文化做背书,永远是流于表层的审美。审美也需要从娃娃抓起,第一口奶很重要。童年的记忆,是会伴随一生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彦鹏去过西藏,也去过马来西亚。这些地方未必发达,但人们的脸上总带着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内心充实,才有快乐。
“现代人生活压力太大了,节奏也太快了,需要慢一点,让灵魂跟上来。今年的疫情,其实也给了大家一个静心自省的契机,来想想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是更好的生活。”
王彦鹏表示,疫情期间,自己一直在家里画画,两个多月下来,也创作了几十幅水彩画。他表示,以前为了卖画,不得不遵从商业规则,画速飞快,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如今,终于可以让自己慢下来,全心投入到水彩的世界中。
“画是灵魂的碎片,有感情投入,才能画出灵魂。有了平和、安静的心态,才能画出打动人的作品。”
王彦鹏担任国内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经常带大学生们出去写生。他表示,等到疫情过去后,想要做一个“行世界,画天下”的游学项目,带更多的年轻人出去走走看看,见更大的世面,画更多的风景。
“我们常说地球也是一个村,大家都住在这个村子里,和平相处,好好生活。当下的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无限拉近的。通过互联网,艺术家们也可以做直播,让更多人了解到绘画的美好。”
五月,王彦鹏的个展“记住乡愁”即将举办。他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唤起大家对乡村的向往,重塑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无论何时,乡愁都是我永恒的主题。也想要对大家说:我们活在当下,要好好享受生活的乐趣。人生免不了会有起起伏伏,但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