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9-12-05 | 人围观
村民领到分红后喜笑颜开。
分红大会现场。
武隆后坪乡天池苗寨景区一角。 上游新闻记者 李斌 摄
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是深度贫困村,但村中天池苗寨天生丽质
“三变”改革成妙招,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让44户村民成股东
开寨迎客两个月,入股村民日前首次领到总额超50万元的分红
12月2日临近中午,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73岁的刘远银,赶到村里天池苗寨领到一笔上万元的分红,拿到钱的那一阵,刘远银笑得合不拢嘴。
分红现场,像刘远银一样共44户人领到这笔分红。分红金额从几百元到三万多元不等,多数领到数千元。加上占股的村集体和社集体经济,当天一共分红约50.8万元。
这是文凤村“三变”改革后吃上“旅游饭”的首次固定分红,股金由村民以闲置房屋、林地、田土10年经营权折算而来。苗寨运营盈利后,村民还可拿到一笔效益分红。
天生丽质
曾是欠债“空壳村”
文凤村最高海拔1400米,夏天最高温仅28℃ 曾是原川东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古村落天池苗寨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目录”……
武隆区后坪乡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文凤村实施的旅游项目天池苗寨,在两个月前开寨迎客,村民依托当地古村落吃上“旅游饭”。
在开寨迎客的两个月里,合作社毛利达17万元。在过去,这样的好事不敢想象。至少在两年前,这还是个村集体账上欠账的“空壳村”。而在走旅游路之前,村里几乎没有像样的产业,是个人均收入只有2593元的深度贫困村。
“当时连人都没得,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后坪乡党委副书记梁天福回忆,两年前市检察院选派进村任第一书记的检察官邱靖杰,成了当时村里最年轻的人。“当时全村1328人,贫困人口289人,贫困发生率21.8%。”
要改变“一穷二白”的“空壳村”并非易事。好在这1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让人意外的资源禀赋等待被人发掘。
文凤村最高海拔1400米,夏天极为凉爽,最高温度也仅有28℃;历史上的文凤村,还是原川东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尤为重要的是,文凤村的古村落天池苗寨保存完好,曾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目录”。穿梭在这里,可以看到井干式吊脚楼,飞檐、斜面、小青瓦,古色古香,寨内还有石林瑰景、古井瑶池等。
可是要将这些资源盘活,必须直面一连串棘手的问题。首先是,游客来了上哪里吃、到哪里住?
看到奔头
44户村民成为股东
以天池苗寨范围内田、土、林、房10年经营权折价入股 天池苗寨开寨迎客两个月,入股村民获得首年固定分红 明年除固定分红之外,还有效益分红……
这几年,武隆区也一直在努力打造天池苗寨。为杜绝乡村旅游发展“散兵游勇”模式,决定在文凤村天池坝,以“公司+农户”的形式,集中统一打造旅游目的地。
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村里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文凤村天池坝44户农户以天池苗寨范围内田、土、林、房10年经营权折价521.24万元入股。“合作社进行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营销,入社成员按占股比例实行‘固定分红+效益分红’。”梁天福介绍,农村“三变”改革有效盘活了农户手中的资源,让村民看到了希望。
12月2日,村民集中到苗寨院坝中逐一领取第一年的固定分红。73岁的刘远银领到10318元,家里主要以几间闲置房子折算入股。
记者现场了解到,当天的固定分红总共是50.8万元,有少数村民领到几百元,也有的领到3.3万元,多数村民领到数千元。
“这个是根据占股来分配的。”合作社理事长潘军告诉记者,每个农户投入的房屋和田土数量不同,所以在分红上有差异。“这个是合作社自己的钱,不是财政拨的钱咯!”
潘军是文凤村天池坝组人,曾是重庆主城一家消防工程公司高干,年薪近20万。他是被驻村第一书记邱靖杰打电话劝回来的,月薪只有5000元。
“事业回到村里了。”采访中潘军告诉记者,现在打造天池苗寨,才是自己真正的事业。据他介绍,因为两个月前天池苗寨才开寨迎客,已有约17万元的利润。按照他的说法,今年刚开寨,效益不大,明年除固定分红之外,还有效益分红。“尽管才开寨,但已经接待不少沿海游客。”潘军多次估算过综合收入,“一定可以持续盈利。”
事实上,在潘军回村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文凤村新增创业人数就达到20人,无一例外都是青壮年。
匠心独具
民族建筑群成民宿
各具特色的民宿,连寨中小道的打造都十分讲究 古色古香的井干式吊脚楼 寨内还有石林瑰景、古井瑶池……
打造旅游景区后,天池坝的变化可谓脱胎换骨。尤其是全村村民家的闲置住房,都被规范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民宿,而整个设计到装饰全被合作社包干,农户不花一分钱。
12月2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走进天池苗寨,一进去就被寨中古色古香的井干式吊脚楼所吸引,连寨中小道的打造都十分讲究。
据介绍,这里的清一色木质吊脚楼因地势而建,是渝东南保存最完好的少数民族建筑群之一。
然而,在两年前,这里楼上供村民居住,楼下是杂物间和猪圈,雨天四处都是泥泞,晴天到处可闻大粪臭味。
梁天福将记者带到了一栋民宿旁,说这里曾是一个猪圈,里面有一个大粪坑,占地足有20平方米。为让每个村民的房屋改造都具有特色,设计人员根据粪坑的地形地貌,改造成了一个全玻璃式的全景星空房,并在坑洼处配套了茶室休闲区。
另一处曾是摇摇欲坠的E级危房,过去靠着几根圆木支撑,现在也变成了休闲住宿一体的独栋民宿。73岁的李学银家里,几间闲置的空房也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民宿,“变得越来越有面子。”
然而,为把天池坝打造成景区,要说服村民搬出畜圈、迁出坟地等,可得下一番功夫。
“猪圈拆了,猪搁哪儿养?”
“最麻烦的是坟地迁移和平坟。”梁天福告诉记者,为了啃下这个“骨头”,他们开了40多次会反复研究和向村民解释,加上当地新成立的自治组织苗情理事会的上门劝说,10天时间迁走、平坟共108座。而村里也建起生态养猪场。
现在的天池苗寨,回来创业的越来越多。街上从过去的几家杂货铺,已经变成民宿、火锅店、咖啡馆、特色餐馆遍布的特色苗寨。
这个昔日的“空壳村”,如今仅注册公司就有3个,还有一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去年营业额达53万元;水果、蔬菜、烤烟3个特色产业总面积1800亩;另外还出栏生猪近1000头。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作全 郭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