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0-02-06 | 人围观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 题:集中优势资源、紧急科研攻关 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新华社记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最严格的措施,针对重症病例救治尤其是湖北武汉重症病例不断增加的形势,集中各方资源,尽最大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
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是当前防控工作的突出任务。救治重症患者采取哪些举措?如何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科研攻关进展如何?记者进行采访了解。
救治重症患者采取哪些举措? 集中精兵强将、集中重症病人统一进行救治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死亡人数为313人,占全国死亡的74%,武汉市病死率为4.9%。
针对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重症病例较多的情况,国家卫健委要求湖北坚决贯彻“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开设新的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定点医院。此外,国家卫健委在全国23家地方的方舱医院当中紧急调集20家,已陆续到达武汉,支援集中收治患者的诊疗工作。
调集全国多地医疗资源支援湖北也是国家卫健委提出的重要举措之一。
焦雅辉说,国家从全国调集医疗资源支援武汉重症患者医疗救治,整建制接管新的重症患者收治病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院士的巡诊制度、多学科综合治疗制度、整体护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确保重症患者科学救治。
如何能够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火神山医院已经投入使用,马上雷神山医院也要投入使用,这些都是在不断增加住院患者床位的供给。”
在其他地区,各地政府也在“四集中”原则基础上结合地方具体情况加大重症患者救治力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介绍说,浙江在救治方面,按照“县里面轻症病人,市里面重症病人,省里面危重症病人”等原则,通过“四集中”等举措,提升救治的成功率。
如何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综合治疗+对症施治”“一人一策”提升治疗效果
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重症病人救治所应遵循的原则。
“作为上海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医疗机构,中心目前收治多位重症乃至危重症患者。”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说,他们的主要表现为肺部炎症严重,有呼吸衰竭迹象或明显症状,累及多个器官等,对于这些患者,采取呼吸支持、全身支持、小剂量短程激素治疗等手段,例如对危重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同时保证营养支持,已经有多位患者脱离危险,成功拔管。
“救治患者是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武汉市卫健委副主任彭厚鹏说,对于重症患者采取一人一医疗团队、一人一诊疗方案,严格按照诊疗方案开展诊疗。
焦雅辉表示,按照国家和省级的专家团队要求,重症患者采取“一人一策”的方式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据介绍,在抗病毒治疗手段中,最重要的是综合治疗,还有很多对症的治疗,包括重症患者生命支持的治疗,比如呼吸机、血滤的使用,还有ECMO先进设备的使用。在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效果有所显现。
统计数据显示,从1月28日开始,新增的治愈病例已经超过了新增的死亡病例。“后期可能还会有一些起伏,但这是一个疾病发展的正常过程。”焦雅辉说,从目前来看,综合治疗的效果已经开始在逐步显现。
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表示,对于重症病人,重点是在于生命支持和呼吸支持,用整建制的ICU队伍对病人进行集中救治。在优质医疗资源的支持下,帮助病人身体处于平衡状态、维持营养、呼吸支持,帮助病人渡过急性期,使病人尽快进入恢复期。
“我们一直在动态跟进有效的治疗措施,只要发现在临床上有效,就不断纳入诊疗方案中,第五版诊疗方案近期将会印发。”焦雅辉说。
药物研发怎样攻关? 瞄准新型冠状病毒跑出科研“加速度”
“患者前期通过联合抗病毒治疗,获得了比较好的稳定控制。我们始终在寻找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上着重下力气。”盛吉芳说的话,道出了众多百姓对于救治药物的关切。
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说,自从疫情发生以来,科研攻关工作一直遵循五个重点的方向来系统推进,药物研发是五个重点方向中的一个。
孙燕荣说,科技部在已经上市的和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的药物中进行系统化的、大规模的筛选。目前,科研团队正在递次推进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此外,各地也在加速推进科研攻关,助力攻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在武汉,当地已开展啮齿类、雪貂、非人灵长类的新冠病毒动物感染实验,建立了敏感动物感染模型,为加快抗病毒药物筛选、疫苗研制和病毒治病机理研究提供了支撑。
在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作为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加紧筛查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此外,浙江大学已于3日启动了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科研专项,面向全国高校科研工作者开放申请。(记者刘奕湛、陈聪、俞菀、廖君、黎昌政、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