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9-06-30 | 人围观
进入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特别是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困难和挑战。在新的经济形势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的作用,实现金融新作为,是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对此,日前记者采访了本报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研究员,请他畅谈了自己的想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
《金融时报》记者:新年伊始,对于新一年的金融形势,您有何判断和评估?
何德旭:大家都知道,近几年,我国金融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暴露出了较多、较大的金融风险。这些风险点包括:金融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高,易造成金融市场恐慌和波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大,债市等各类信用违约事件增多,信用风险高;各类表外理财业务、同业业务、交叉性金融业务迅速扩张,交易不透明,影子银行风险高;金融内幕交易以及各类网上网下非法集资、非法交易场所、无照乱办金融现象涌现,金融违法犯罪风险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确定性增加,外部冲击风险高;一线和热点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并带动其他城市房价普涨,房地产泡沫风险高;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各类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购买服务、违规担保等方式形成大量隐性债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高;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中一些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差,积累的债务规模较大,杠杆率较高,部分国企债务风险高,等等。
在深入分析、准确把握金融风险形成的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原因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各个方面、各个部门有针对性的规范和综合治理,也包括进行严格监管、强化监管,应该说,这些风险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控制。我们看到,宏观杠杆率保持稳定,金融乱象得到治理,影子银行得以遏制,金融秩序有所好转。所有这一切,按照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就是“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这里面,自然包括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所以,我的判断是,当前金融形势有所好转,金融风险有所控制、有所收敛。
《金融时报》记者:从当前的金融形势来看,进入2019年,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任务是否依旧繁重?
何德旭:很显然,当前金融形势有所好转,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可以掉以轻心,反而更应该警惕,因为,金融风险隐患并未消除,防控金融风险的警报并没有解除。特别是重点领域金融风险仍然突出,防控化解金融风险的难度依然很大,甚至于可以说,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正处于关键时期。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觉得最值得关注的金融风险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债务风险。包括部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大,化解难度大;部分国企盈利能力差,积累的债务负担依然较重,“僵尸企业”清退难;居民部门杠杆率提高,债务水平上升较快。还有债务违约风险加快暴露,自2014年3月出现首例信用债违约以来,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有超过80家信用债发行主体发生债务违约,涉及债券200多只。这些风险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二是房地产市场风险。有些城市商品住宅供求关系依然紧张,房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城市土地价格持续上涨;部分地区出现新房项目价格与周边二手房价格倒挂现象;商品房价外价、房源内定和权力寻租等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非自持住房租赁企业违规运作,推动个别城市房租价格较快上涨。房地产市场异常现象增多,房地产市场风险与金融风险、社会风险等相互交织,潜在风险依然不可小视。三是外部冲击风险。包括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国际投资者预期的不确定等都可能进一步向国内传导,对国内市场产生冲击和影响并放大相关领域风险。四是“化解风险的风险”,也就是在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带来的新的风险,比如,一些政策统筹协调不够,财政、金融、产业、土地、环保等领域政策调控效应叠加,并与外部冲击形成共振,容易形成经济下行与风险暴露负向反馈。
也正是基于这些风险,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所着重强调,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方案,做好政策出台对金融市场影响的评估,要加大力度妥善处理“僵尸企业”处置中启动难、实施难、人员安置难等问题。我注意到,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前不久的一次演讲中,介绍了美联储观察、监测金融安全的新的框架,提到了四个脆弱性,即:金融部门的过度杠杆、融资风险、家庭和企业部门的债务负担以及资产(股市、房地产)估值水平。这些,实际上与我们现在所重点关注的主要风险点有许多相似之处。
《金融时报》记者:那么,下一阶段应当如何防控重大金融风险呢?
何德旭:在我看来,2019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稳金融”。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要针对突出问题,打好重点战役;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要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随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又提到“稳金融”,这也是继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提出“稳金融”以来再一次强调“稳金融”。
“稳金融”的核心当然就是防控好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这为做好防控金融风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指明了方向。
我认为,切实做到“稳金融”,打好防控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必须做到:
一是“战而有策”,就是要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党中央的政策方针为指引,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一方面,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部署新时代防范金融风险的攻坚战,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效率和水平,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金融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国家战略推进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要继续采取措施,减少资金空转、层层嵌套和监管套利,减少由此产生的跨市场、跨行业、跨区域的金融风险。更加有力地支持实施重大战略和培育新动能,更加精准地补足薄弱领域金融服务短板,更加有效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特别是要下大力气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一方面,要紧紧抓住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三个良性循环”的牛鼻子,从实体经济、房地产、金融系统等几个方面来系统发力,金融系统一端要严防严控风险,实体经济一端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一端要改革完善住房制度和建立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防控金融风险。
二是“战而有备”,就是要组织全面保障、夯实备战基础,切实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对存在的金融风险点,我们一定要胸中有数,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未雨绸缪,密切监测,准确预判,有效防范,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一方面,要健全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不断加强金融风险的监测与评估,强化对债务风险、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变化情况等领域的风险监测和防范。针对阻碍“三大良性循环”的风险要素,梳理排查每个风险节点的成因、机理、传染渠道及外部性,进一步完善金融安全预警体系,有效降低应对金融动荡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努力做到防控金融风险全覆盖。另一方面,要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继续完善会计审计制度,扼制企业的风险承担倾向,夯实新时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实体基础;加快推进金融信息化建设,逐步增加在国际金融领域重要环节的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加快推进防范金融风险的立法工作,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设,完善有关资本配置的法律制度。再一方面,要继续推进金融市场基础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筑牢金融业发展和金融风险防范的根基,特别是针对金融“脱实向虚”问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财税、金融、劳动力、资本市场、政府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制度性成本,激发实体经济活力;通过改革加快建设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三是“战而有术”,就是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密切协同,“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金融风险防控格局”。一方面,要合纵联横,形成狙击金融风险的合力,包括: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领导下的监管协调机制作用,建立一个全面、统一、基础设施共享、监管协调有效的监管框架,形成分工合理、监管标准和监管政策统一、协调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作,加强信息交换、政策的相互协调、危机管理和联合行动,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促进国际金融监管向相对集中统一、公开透明、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另一方面,要查漏补缺,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严厉整治金融市场乱象,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包括:突出功能监管,对功能相似的金融产品要按照统一规则进行监管;统一资产管理业务的标准规制,强化实质性和穿透式监管;全面实施金融机构和业务的持牌经营,打击无照经营;规范产融结合,打击乱办金融和非法集资活动;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统一监管框架,在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管理中介与信用中介、投资范围与限制范围、风险防控等领域重点强化监管,减少监管漏洞和监管空白。再一方面,要各个击破,做好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包括:坚持积极稳妥的结构性去杠杆,把国有企业特别是僵尸企业去杠杆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微观主体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适应货币供应方式的新变化,有效运用创新型流动性管理工具,调节好货币供给闸门,保持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内生需求相一致;有效防控信用风险,标本兼治妥善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积极防控房地产领域风险,进一步规范交叉性金融业务,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